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5-81,共7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参考文献30
-
1《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6页.
-
2李洪甫.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石刻与原始农业[J].农业考古,1983(1):75-80. 被引量:15
-
3《晋书·天文志》卷十一,志之二.中华书局版.
-
4虞相从.《穹天论》,《晋书·天文志》卷十一,志之二.中华书局版,第281页.
-
5张衡.《浑天仪注》,《晋书·天文志》卷十一,志之二.中华书局版,第280页.
-
6《中庸章句》,《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7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198页.
-
7张载.《张子正蒙·参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101页.
-
8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新1版,第87页,第120页.
-
9朱熹,吕祖谦撰,严佐之导读.《朱子近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
10《老子道德经注》,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上卷,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4页.
共引文献19
-
1雷汉卿.说“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0(1):123-126.
-
2韩梅.元宵节起源新论[J].江南(诗),2010(6):93-102. 被引量:1
-
3危磊.“大团圆” 审美心理成因新探[J].文学评论,2002(3):153-159. 被引量:12
-
4危磊.论中国山水画圆融和谐的艺术境界[J].中州学刊,2004(6):197-199. 被引量:3
-
5张艳清.天理与自然——宋儒境界中的儒道之辩[J].中国哲学史,2006(1):62-67.
-
6李洪波,杨超.将军崖岩画的艺术风格探析[J].三峡论坛,2010(2):93-96.
-
7韩梅.元宵节起源新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4):96-105. 被引量:11
-
8童永生,惠富平.中国岩画的文献学价值[J].图书馆论坛,2010,30(6):322-324. 被引量:1
-
9童永生.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的原始农业文化解读与考证[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124-131. 被引量:3
-
10童永生,惠富平.中国岩画的文献价值与史实考证[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6):56-59.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184
-
1刘成纪.中国美学与传统国家地理[J].社会科学战线,2020(1):140-158. 被引量:7
-
2赵永春.中国古代的“天下”“中国”观[J].社会科学,2021(4):148-163. 被引量:4
-
3于平,王梦琪.中华鼓舞的铿锵气象与文化隐踪[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3(1):29-44. 被引量:1
-
4王岗.从休闲到逍遥[J].搏击(武术科学),2008(4):2-2. 被引量:1
-
5刘成纪.关于中原文化的三个基本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6):73-77. 被引量:12
-
6袁行霈.博采 精鉴 深味 妙悟——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点滴体会[J].中华诗词,2008(10):49-51. 被引量:3
-
7钱明锵.诗在妙悟[J].中华诗词,2006(5):57-58. 被引量:1
-
8董刚强,曹琼瑜.太极拳技术体系发展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6,3(3):28-30. 被引量:6
-
9王岗.顿悟的传统武术[J].搏击(武术科学),2005(12):1-1. 被引量:10
-
10王旭东,陈星.“气韵”之变及其对中国现当代艺术创作的意义[J].电影文学,2008(4):107-108. 被引量:2
引证文献23
-
1王莹莹.唐代前期莫高窟藻井图案美学思想探析[J].美术文献,2022(12):27-29.
-
2李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大团圆结局体现的民族文化心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8):328-328.
-
3陈才训.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尾的审美透视[J].重庆社会科学,2004(C00):64-69. 被引量:5
-
4陈才训.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尾的多维透视[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73-78. 被引量:11
-
5欧宗启.印度佛教圆观念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文论圆范畴的建构[J].求索,2006(9):149-151. 被引量:4
-
6彭剑娥.文化视觉下大学生英语交际意愿的实证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6):30-36. 被引量:25
-
7王岗,吴志强,吴松.太极拳:中国艺术元素体现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3):10-15. 被引量:22
-
8张鹏飞.论儒家“中和之美”对中国古典戏曲叙事范式的文化观照[J].兰州学刊,2010(4):137-140.
-
9张鹏飞.论华夏古典戏曲女性形象“圆形结构”叙事模式的审美情趣[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22(2):71-75. 被引量:1
-
10张鹏飞.戏曲剧目“大团圆”煞尾的生命情愫[J].四川戏剧,2010(3):49-52.
二级引证文献73
-
1曾婧,程靖茹.翻转课堂课中活动对外语交际意愿的影响[J].语言与文化研究,2022,22(1):108-115.
-
2施渝,樊葳葳.从生态语言学角度出发探索大学生英语交际意愿[J].外语教育,2020(1):3-16.
-
3张林慧,魏俊轩.文化对藏族大学生英语交际意愿的影响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S3):154-156. 被引量:9
-
4刘于锋.论中国古典悲剧中的假定团圆现象[J].戏剧文学,2006(10):33-38. 被引量:2
-
5王艳玲.论李渔的“团圆之趣”[J].长治学院学报,2006,23(4):23-25. 被引量:1
-
6林红,黄大欣.古代戏曲圆满结局的历史文化探因[J].戏剧文学,2010(4):87-91. 被引量:1
-
7杨雪.论中国戏剧的大团圆结局[J].文学界(理论版),2010(9):195-195. 被引量:1
-
8郭小转,胡海燕.从蒙古族习俗及文化心理看元杂剧大团圆结局[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1):134-137. 被引量:3
-
9王志斌.太极拳产业化逻辑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11,15(2):30-35. 被引量:3
-
10李德赋.试论太极拳的文化因素(上)[J].体育世界,2011(9):63-64.
-
1杨世君.天似穹庐[J].西藏艺术研究,2008(3).
-
2原田久.现实的复活[J].艺苑,2007(1):30-30.
-
3杨小民.杨小民作品[J].画刊,2009(5):83-83.
-
4肖志远.仰望一面面坡,一道道梁[J].岁月(原创),2009(8):36-37.
-
5倪永东,李五保.江海明珠[J].歌曲,2012(2):48-48.
-
6李如会,王玉西.新农村,新气象[J].歌曲,2007,0(2):50-50.
-
7陈勇.浅谈中国绘画之点线[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28(1):110-112.
-
8鸣凤.隐藏在诗歌里的战争[J].炎黄纵横,2009(8):34-34.
-
9杜佳.艺术的盛宴 欢乐的节日——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在呼和浩特市成功举行[J].曲艺,2014(1):4-6.
-
10胡西林.静观内美 玄思大道——在黄宾虹《双筍峰》、《层峦烟雨图》前随想[J].收藏.拍卖,2008(11):96-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