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2-89,共8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参考文献3
-
1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鲁迅译.《苦闷的象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3页.
-
2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序言,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99页.
-
3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J].文学评论,1985(6):11-26. 被引量:381
共引文献381
-
1赖大仁,张园园.“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五四以来“人学”文论观念的双重维度及其辩证发展[J].学术月刊,2021(1):172-182. 被引量:3
-
2余秀宝.人工智能创作物可版权性质疑——以文学创作论为分析视角[J].湘江青年法学,2018,0(1):2-17. 被引量:1
-
3李元乔.从“工农兵”到“人民”:当代文学的主体性建构考辨[J].海峡人文学刊,2021(1):51-60.
-
4杨希帅.“新时期文学”:批评概念的浮沉与“当代文学”的结构变动[J].文艺争鸣,2022(10):85-90.
-
5张瑜.审美反映论评述[J].美学与艺术评论,2021(2):14-28.
-
6陶东风.新时期与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J].美学与艺术评论,2019(1):40-51.
-
7彭松乔.“术归于学”——近30年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中国文论境遇反思[J].学术论坛,2008,31(3):161-166.
-
8陈贝.文艺反映论的拓展与深化——陈涌的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S1):165-167. 被引量:2
-
9詹艾斌,徐红民,董红梅.文学主体性理论的人学向度评价[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5):91-95. 被引量:9
-
10邓福田.异化论与80年代新潮诗歌理论[J].时代文学,2009(16):5-7.
同被引文献84
-
1吕若涵.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综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94-100. 被引量:7
-
2胡彦.从传统到现代──论90年代散文艺术范式的转换[J].当代文坛,1999(1):3-7. 被引量:3
-
3陶昌馨.90年代散文的变革性转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3):99-104. 被引量:2
-
4袁勇麟.繁荣与拓展:——1977—1997年杂文一瞥[J].文艺评论,1998(4):17-24. 被引量:2
-
5林超然.散文命意的审美维度[J].文艺评论,1998(4):54-56. 被引量:1
-
6王锺陵.20世纪中国散文理论之变迁[J].学术月刊,1998,30(11):68-78. 被引量:5
-
7李林荣.泛文学时代的散文写作[J].当代文坛,1998(3):34-37. 被引量:1
-
8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J].文学评论,1985(6):11-26. 被引量:381
-
9小河.散文研究的拓新之作──评王尧《中国当代散文史》[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2(4):130-131. 被引量:2
-
10吴秀亮.回归与超越──从两个散文高峰的比较谈新时期散文[J].当代作家评论,1994(2):112-115. 被引量:1
引证文献9
-
1王嵩.当虚则虚 当实则实——论散文的真实性[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50-53.
-
2陈玲芬.散文的真实及其多层体现[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2):55-57. 被引量:2
-
3徐慧琴.新时期散文研究综述[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4):68-74. 被引量:1
-
4吕晓英.温情·本真·清新——评《伏园游记》[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31(5):57-62.
-
5惠若新.浅析孙海芳散文集《这些字,那些事》的温暖格调[J].丝绸之路,2013(6):41-43.
-
6王琨.论夏天敏散文的审美艺术[J].文艺争鸣,2013(10):127-131.
-
7刘军.“在场主义”:理论建构的得失[J].东吴学术,2017(1):30-35. 被引量:2
-
8杨彬.反读、细节、主体性——任蒙散文切入历史的三种方式[J].长江学术,2018(1):78-84.
-
9陈剑晖.从“文”的传统到现代散文主体性建构——李敬泽散文的文学史意义[J].东吴学术,2024(1):26-3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6
-
1李琨.论仫佬族作家潘琦散文的真善美[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1(9):115-117. 被引量:3
-
2邱明淑,凌宇.散文黄金时段之推演与存续繁荣[J].新疆社会科学,2016(6):150-154.
-
3张东亚.“在场”:高等教育研究的研究关系特殊性及其方法论意义[J].江苏高教,2022(4):19-25. 被引量:8
-
4张健.“会思考的手和能动手的脑”:价值追问、内涵诠解和实现进路[J].江苏高职教育,2022,22(5):39-46. 被引量:2
-
5宋春艳.翻译美学视角下《遥远的向日葵地》英译的美学再现[J].肇庆学院学报,2024,45(6):111-117.
-
6卫星.从《绿》对朱自清情感特点“真”的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2,0(27):16-16.
-
1周学奎.试论作家人格对文本的影响——以汪曾祺为例[J].当代小说(下半月),2010(6):18-19. 被引量:1
-
2陈宪年.中西创作个性理论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18(3):80-85. 被引量:1
-
3李莉.湖湘文化与韩少功人格塑造[J].理论与创作,2007(4):73-76. 被引量:1
-
4刘恩波.真诚的反省和拷问[J].书摘,2006(2):126-127.
-
5王泽龙.“文如其人”新解[J].文艺理论研究,2003(6):85-89. 被引量:4
-
6张晓勇.伟大心灵的回声——范仲淹崇高论[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3(5):118-122.
-
7王西彦.社会效果和现实主义[J].文艺理论研究,1980(3):26-27.
-
8王本朝.《雪》中的风景和主体性问题[J].鲁迅研究月刊,2016(6):4-7.
-
9王英琦.表达苦难和超越苦难——兼谈作家人格[J].语文学习,2009(4):53-54.
-
10杨晖,闫加磊.试论汪曾祺文艺思想的主体性[J].社会科学论坛,2010(10):192-195.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