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状况及改革建议
被引量:1
摘要
“五保”供养是一项传统的民政工作,是农村集体经济目前对乡村中广大的“三无”老人、残疾人等社会最困难、最弱势人群所实行的一种救助性福利,属于农村集体福利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几年来。
同被引文献15
-
1高鉴国,黄智雄.中国农村五保救助制度的特征——兼论国家与社区的关系[J].社会科学,2007(6):64-71. 被引量:25
-
2顾昕,方黎明.自愿性与强制性之间——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嵌入性与可持续性发展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4(5):1-18. 被引量:209
-
3朱军红,汪文新,毛宗福,李贝,米滢.农村分散供养五保老人生存质量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2):149-151. 被引量:5
-
4郭建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3):11-16. 被引量:10
-
5Granovetter,Mare 1985,“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cl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91,No,3.
-
6Zukin,Sharon & Psul J.DiMaggio(eds.) 1990,Structure of Cspital: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Econom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36.
-
7Hall,Peter A.1986,Governing the Economy:The Politics of State Intervention in Britain and Fran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fy Press,19.
-
8《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
-
9看历年《中国统计年鉴》,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
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发[2000]7号).
二级引证文献9
-
1张宗瑞,陈晨.从集体互助到国家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制度(1956—2009)[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76-77.
-
2董凌芳.松江粮食家庭农场:农业经营制度的新探索[J].理论界,2013(11):30-32. 被引量:2
-
3李文清.农村公办敬老院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以S县和Y县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26(4):20-24. 被引量:4
-
4韩鹏云.我国农村五保供养的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3):310-315. 被引量:8
-
5刘剑.完善我国“五保”供养制度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0(6X):130-130. 被引量:1
-
6周建国,曹新富.基于治理整合和制度嵌入的河长制研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0(3):112-119. 被引量:14
-
7梁誉,董静.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制度70年的回顾与展望——基于“提供-筹资-规制”的框架分析[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21(5):50-59.
-
8刘作芳,刘万琼.乡村振兴视野下如何填补“五保老人”精神供养缺失[J].延边党校学报,2021(5):42-46.
-
9雷晓康,陈泽鹏.迈向共同富裕:我国特困供养制度的变迁逻辑与未来进路[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29-40. 被引量:4
-
1康纪强.做好农村五保工作的三个“三”[J].中国民政,2004(9):40-40.
-
2夏季荣.努力做好新时期老干部工作[J].内蒙古气象,2003(1):16-16.
-
3杨奇.老年活动场所建设之我见[J].老龄问题研究,2003(7):37-41.
-
4彭群慧.安福县强化农村敬老院管理服务工作[J].社会福利(实务版),2005(9):62-63.
-
5黄燕玲.做好低保、五保工作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各地经验有看点[J].广东民政,2011(5):36-37.
-
6李芳恩,王会平,宋秋菊.你们的困难 我们的牵挂——河北省邢台县人大关注农村低保[J].公民与法治,2009(5):30-31.
-
7赵建峰.走社会化路子开展老年活动[J].中国社会工作,2014(5):20-21.
-
8庄元明.农村五保供养和敬老院管理的法律思考[J].中国民政,2003(7):41-42. 被引量:1
-
9闫晓英.建立长效机制 打造精品工程——湖南省“五保之家”建设工程实践[J].中国民政,2008(11):23-26.
-
10信息短波[J].晚霞,2006(5):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