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小麦Ms2基因易位后的染色体组定位研究
被引量:
2
A Primary Report on the Location on Chromosome Set of the Transferred Ms2 Gene in Wheat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Ms2基因易位后育成的显性核不育六倍体小黑麦与硬粒小麦(包括二粒小麦)杂交,F_1代群体中的不育株用原父本连续回交,每轮F_1群体中的不育株与可育株之比都符合1:1。同时用黑麦为父本所做的杂交与回交,各F_1群体中的不育株比例明显下降。说明易位后的Ms2基因到达A或B染色体组的某一条染色体上了。细胞学检查的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
作者
纪凤高
刘友华
张有前
胡献祥
潘志良
黄茂甫
机构地区
江苏省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出处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2,共2页
Hereditas(Beijing)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染色体组定位
小麦
基因
易位
分类号
S512.103.2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91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2
参考文献
5
1
邓景扬.
太谷核不育小麦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农业科学,1990,23(3):7-9.
被引量:8
2
纪凤高,邓景扬,李思敏,程春生.
显性雄性不育六倍体小黑麦选育初报[J]
.遗传,1989,11(6):1-4.
被引量:6
3
纪凤高,邓景扬,李思敏,程春生.小麦显性雄性不育基因Ms(Ta1)染色体组移位[J]江苏农业学报,1988(04).
4
纪凤高,邓景扬.显性雄性不育基因Tα1工在小黑麦育种中的应用——Ⅱ.显性雄性不育八倍体小黑麦的育成及其应用[J]遗传,1986(05).
5
刘秉华,邓景扬.小麦显性雄性不育单基因Tal的染色体组定位及端体分析[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6(02).
二级参考文献
20
1
纪凤高,遗传,1989年,5期,1页
2
樊路,中国科学.B,1989年,11期,1156页
3
纪凤高,江苏农业科学,1988年,4期,7页
4
杨建军,植物生理学报,1988年,4期,367页
5
沈季孟,北京遗传学会年会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1987年
6
陈朱希昭,山西农业科学,1987年,10期,1页
7
薛光行,太谷核不育小麦,1987年
8
朱广廉,植物生理学报,1984年,2期,185页
9
陈朱希昭,植物学报,1984年,3期,235页
10
纪凤高,中国科学.B,1984年,12期,1111页
共引文献
11
1
蒋国梁,吴兆苏.
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库研究——Ⅲ.不同基础群体组建方法及其轮回选择探讨[J]
.作物学报,1993,19(5):441-452.
被引量:6
2
郭长虹,李集临.
利用Talphlb综合体进行Tal基因转移的研究[J]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4,10(3):74-82.
3
纪凤高,刘友华,张有前,胡献祥,吴洪恺,黄茂甫,仲裕泉.
显性雄性不育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和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um)选育[J]
.中国农业科学,1996,29(2):23-27.
被引量:2
4
沈季孟,韩敬花,樊路,李军辉,邓景杨.
一个与高秆基因连锁的太谷核不育硬粒小麦的发现[J]
.北京农业科学,1997,15(1):9-10.
被引量:2
5
吴政卿.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研究与利用[J]
.麦类文摘,1996(2):3-6.
被引量:3
6
李金琴,吴国林,田福东,顾铭勋.
我国蓖麻育种现状及建议[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8,20(4):99-101.
被引量:22
7
贺浩华,刘宜柏,蔡跃辉,余秋英,李季能,刘建萍.
水稻显性核不育及其恢复性的遗传规律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1999,13(3):143-146.
被引量:19
8
傅大雄,阮仁武,戴秀梅,宗学凤.
显性矮秆基因Rht10亚染色体水平导入“中国春”的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2001,21(1):1-5.
被引量:5
9
隋新霞,孙兰珍.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研究和利用[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2(2):239-244.
被引量:10
10
蒋国粱,吴兆苏,陈兆夏.
利用太谷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Tal选育小麦新品种初报[J]
.种子,1991,10(3):10-15.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91
1
孙兰珍,张延传,高庆荣,于振文.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利用研究──鲁麦15号的选育[J]
.山东农业科学,1994,26(4):6-8.
被引量:2
2
孙兰珍,张延传,高庆荣,陈化榜.
利用回交轮选法育成特早熟小麦新品系——“轮早1号”和“轮早3号”[J]
.作物学报,1995,21(1):115-117.
被引量:5
3
纪凤高,邓景扬,李思敏,程春生.
显性雄性不育六倍体小黑麦选育初报[J]
.遗传,1989,11(6):1-4.
被引量:6
4
广西师院生物系.水稻三系及杂交水稻花药中脯氨酸的测定[J].植物学报,1977,19(1):25-27.
5
高忠丽.攀登小麦育种新高峰[J].山西农业科学,1979,(1):13-15.
6
刘秉华.小麦的基因定位方法(综述)[J].国外农业科技,1987,(10):6-9.
7
陈朱希昭 等.太谷核不育小麦花药组织和小孢子发生的亚显微结构研究[J].植物学报,1984,26(3):235-240.
8
薛光行 等.花粉母细胞核中富赖氨酸组蛋白在减数分裂启动前后的变化.太谷核不育小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36-41.
9
李祥义 等.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败育过程的细胞形态学观察[J].作物学报,1983,(3):151-156.
10
陈朱希昭 等.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败育过程的细胞形态学观察[J].作物学报,1982,(3):142-146.
引证文献
2
1
沈季孟,韩敬花,樊路,李军辉,邓景杨.
一个与高秆基因连锁的太谷核不育硬粒小麦的发现[J]
.北京农业科学,1997,15(1):9-10.
被引量:2
2
隋新霞,孙兰珍.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研究和利用[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2(2):239-244.
被引量:10
二级引证文献
12
1
龚慧明,贺浩华.
作物显性核不育的研究和利用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209-4212.
被引量:2
2
龚慧明,贺浩华.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的研究进展[J]
.种子,2006,25(9):42-45.
3
车京玉,时家宁,邵立刚,王岩,李长辉,马勇,高凤梅,张起昌,刘宁涛.
矮败小麦利用与研究进展[J]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3):68-69.
被引量:5
4
佟汉文,高春保,刘易科,朱展望,张宇庆,庄宗英.
太谷显性核不育基因Ta(iMs_2)在湖北小麦轮回选择群体改良中的应用与实践[J]
.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2):2986-2988.
被引量:1
5
袁建国,刘虎星,董普辉,王黎明.
小麦太谷核不育F_1轮选群体扬花期与株高的遗传控制[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2):47-51.
被引量:1
6
李前荣,唐健,吴立国,孙占波,曹彦龙,伍昌,陈小龙.
宁夏矮败小麦的利用研究[J]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7):7-8.
被引量:2
7
李永辉,朱珊,聂元元,颜满莲,毛凌华,蔡耀辉,颜龙安.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的研究现状及利用前景[J]
.作物研究,2012,26(5):435-439.
8
李俊,王琴,魏会廷,胡晓蓉,蒲宗君,杨武云.
太谷核不育小麦衍生材料川6415在其后代中的遗传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2012,10(6):662-667.
被引量:1
9
刘宏伟,刘秉华,周阳,杨丽,王山荭.
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1):25-29.
被引量:14
10
张丽萍,狄佳春,赵亮,陈旭升.
陆地棉突变系高秆1号的生物学特性[J]
.江苏农业学报,2014,30(2):248-252.
被引量:2
1
刘忠松,官春云,陈社员,莫鉴国,TomOsborn.
甘蓝型油菜显性无蜡粉基因的染色体组定位[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6(3):182-184.
被引量:6
2
Preis.,J,林国栋.
甘蔗液泡与UDP—葡萄糖保育的反应产物的分析:未能证实基因易位体...[J]
.国外农学(甘蔗),1989(4):22-28.
3
孙善澄,李生海,孙玉,赵怀生,吴会玉,黄家雍.
太谷核不育小麦子粒标记蓝粒的研究[J]
.种子,1992,11(3):19-23.
被引量:2
遗传
1992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