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小麦Ms2基因易位后的染色体组定位研究 被引量:2

A Primary Report on the Location on Chromosome Set of the Transferred Ms2 Gene in Wheat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Ms2基因易位后育成的显性核不育六倍体小黑麦与硬粒小麦(包括二粒小麦)杂交,F_1代群体中的不育株用原父本连续回交,每轮F_1群体中的不育株与可育株之比都符合1:1。同时用黑麦为父本所做的杂交与回交,各F_1群体中的不育株比例明显下降。说明易位后的Ms2基因到达A或B染色体组的某一条染色体上了。细胞学检查的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
出处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2,共2页 Hereditas(Beijing)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 1邓景扬.太谷核不育小麦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业科学,1990,23(3):7-9. 被引量:8
  • 2纪凤高,邓景扬,李思敏,程春生.显性雄性不育六倍体小黑麦选育初报[J].遗传,1989,11(6):1-4. 被引量:6
  • 3纪凤高,邓景扬,李思敏,程春生.小麦显性雄性不育基因Ms(Ta1)染色体组移位[J]江苏农业学报,1988(04).
  • 4纪凤高,邓景扬.显性雄性不育基因Tα1工在小黑麦育种中的应用——Ⅱ.显性雄性不育八倍体小黑麦的育成及其应用[J]遗传,1986(05).
  • 5刘秉华,邓景扬.小麦显性雄性不育单基因Tal的染色体组定位及端体分析[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6(02).

二级参考文献20

  • 1纪凤高,遗传,1989年,5期,1页
  • 2樊路,中国科学.B,1989年,11期,1156页
  • 3纪凤高,江苏农业科学,1988年,4期,7页
  • 4杨建军,植物生理学报,1988年,4期,367页
  • 5沈季孟,北京遗传学会年会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1987年
  • 6陈朱希昭,山西农业科学,1987年,10期,1页
  • 7薛光行,太谷核不育小麦,1987年
  • 8朱广廉,植物生理学报,1984年,2期,185页
  • 9陈朱希昭,植物学报,1984年,3期,235页
  • 10纪凤高,中国科学.B,1984年,12期,1111页

共引文献11

同被引文献91

  • 1孙兰珍,张延传,高庆荣,于振文.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利用研究──鲁麦15号的选育[J].山东农业科学,1994,26(4):6-8. 被引量:2
  • 2孙兰珍,张延传,高庆荣,陈化榜.利用回交轮选法育成特早熟小麦新品系——“轮早1号”和“轮早3号”[J].作物学报,1995,21(1):115-117. 被引量:5
  • 3纪凤高,邓景扬,李思敏,程春生.显性雄性不育六倍体小黑麦选育初报[J].遗传,1989,11(6):1-4. 被引量:6
  • 4广西师院生物系.水稻三系及杂交水稻花药中脯氨酸的测定[J].植物学报,1977,19(1):25-27.
  • 5高忠丽.攀登小麦育种新高峰[J].山西农业科学,1979,(1):13-15.
  • 6刘秉华.小麦的基因定位方法(综述)[J].国外农业科技,1987,(10):6-9.
  • 7陈朱希昭 等.太谷核不育小麦花药组织和小孢子发生的亚显微结构研究[J].植物学报,1984,26(3):235-240.
  • 8薛光行 等.花粉母细胞核中富赖氨酸组蛋白在减数分裂启动前后的变化.太谷核不育小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36-41.
  • 9李祥义 等.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败育过程的细胞形态学观察[J].作物学报,1983,(3):151-156.
  • 10陈朱希昭 等.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败育过程的细胞形态学观察[J].作物学报,1982,(3):142-146.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1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