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国现代文学史“新文学”本位观批判
被引量:
7
Criticism of Standard Outlook of “New Literature” 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本位观最重要的表现之一 ,就是以“新文学”为本位 ,忽视旧体文学以及其它非新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的“新文学”本位观其实是逐渐建构起来的 ,其建构的过程充满了误解 ,其中最大的误解就是把作为时间概念的“中国现代文学”与作为性质概念的“中国现代文学”混同 。
作者
高玉
机构地区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6-43,共8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新文学”
本位观
文学批评
创作方法
文学理论
分类号
I209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3
参考文献
19
共引文献
187
同被引文献
81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17
参考文献
19
1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文集》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0、261页.
2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见《艺术与生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个性的文学》,见《谈龙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页.
3
周作人:《新文学的两大潮流》,《周作人文类编》第3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91、92页.
4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A]..《胡适文集》第2卷[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8页.
5
鲁迅:《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3页.
6
鲁迅:《"中国杰作小说"小引》,《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99页.
7
赵家璧.《编辑忆旧》[M].北京:三联书店,1984.493-508.
8
舒晋瑜:《"别再把我叫旧诗"--诗坛涌动"新旧交锋"》,《中华读书报》2002年2月6日.
9
黄修己.
拐弯道上的思考──20年来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点感想[J]
.文学评论,1999(6):9-12.
被引量:13
10
王富仁.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问题的几点思考[J]
.文学评论,2000(5):34-43.
被引量:34
二级参考文献
13
1
高玉.
翻译本质“二层次”论[J]
.外语学刊,2002(2):81-84.
被引量:9
2
弗罗斯特,曹明伦.
关于诗艺的对话[J]
.中外诗歌研究,2001(3):4-8.
被引量:3
3
高玉.
论两种外国文学[J]
.外国文学研究,2001,23(4):98-103.
被引量:16
4
高玉.“异化”与“归化”—论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影响及其限度[J].江汉论坛,2001,(1).
5
劳伦斯·韦努蒂 查正贤译.刘健芝校 许宝强.袁伟选编.《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A].查正贤译.刘健芝校,许宝强.袁伟选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活》[C].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2页.
6
谢莉·西蒙.《翻译理论中的性别》[A]..《语言与翻译的政治》[C].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323页.
7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8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494页.
9
乌尔利希,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0、58页.
10
陈平原.《从科普读物到科学小说-以"飞车"为中心的考察》,《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共引文献
187
1
周兴陆.
新中国七十年“旧体诗”理论的历程[J]
.思想与文化,2019(2):231-246.
2
刘勇,萨支山.
从传统走向未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四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与学科经验[J]
.南方文坛,2024(3):5-11.
3
魏耀武.
史料·挑战·重构——关于现当代旧体诗词“入史”的再认识[J]
.华中学术,2022(3):122-129.
4
刘川鄂.
新世纪“旧体诗词热”的冷思考[J]
.东吴学术,2022(5):36-42.
5
夏清.
新文学史研究视镜中的民间缺失——兼论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22(4):13-16.
6
董晓华.
英诗汉译诗律探索历程的缩影——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三种译文诗律特点分析[J]
.社科纵横,2008,23(4):167-168.
7
符杰祥,邵瑜莲.
论沈从文与张爱玲神话现象背后的文化关系[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6):47-50.
8
刘永清.
托起失衡的彩色天平——新时期以来我国外国文学研究中的问题与出路探析[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4):50-53.
被引量:1
9
陈历明.
新诗的生成:作为翻译的现代性[J]
.文艺理论研究,2014(6):173-183.
被引量:5
10
赵晓东.
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思考[J]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4,14(1):85-88.
同被引文献
81
1
赵霞.
从“可知的儿童”到“难解的童年”——论儿童问题与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演进[J]
.文艺理论研究,2022(2):97-108.
被引量:8
2
毕海.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与困境[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6):172-179.
被引量:2
3
王宁.
现代性、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重构[J]
.文艺研究,2002(6):32-40.
被引量:25
4
罗岗.
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确立以文学教育为线索的考察[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1):9-25.
被引量:11
5
李怡.
“民国文学”与“民国机制”三个追问[J]
.理论学刊,2013(5):113-117.
被引量:23
6
张武军,高阿蕊.
民国历史文化形态与文学民族话语考释——兼论民国文学和现代文学两个概念的相辅相成[J]
.理论学刊,2013(5):118-122.
被引量:2
7
王宁.
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化现代性[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7(S1):84-89.
被引量:25
8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
.文学评论,1985(5):3-14.
被引量:445
9
林继中.
文化建构与文学史[J]
.社会科学,1989(4):68-72.
被引量:5
10
周晓波.
儿童文学文体分类的历史性和新基点[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9(2):15-21.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7
1
邵毅.
女性身份的构建与本土文化身份的塑造——中国20世纪文学翻译中女性形象探析[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5):79-84.
被引量:12
2
姚苏平.
史家眼光与文学定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视域下近代翻译文学的研究史[J]
.社会科学家,2012,27(4):121-125.
3
齐丽霞.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要重视史料[J]
.教育教学论坛,2013(32):225-227.
4
周海波.
“民国文学”研究提出的几个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2014(3):193-199.
被引量:2
5
周海波.
文学性的焦虑与中国现代文学史撰述问题[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22(4):1-13.
被引量:2
6
吴翔宇.
中国儿童文学开创现代传统的路径[J]
.学术界,2023(6):90-99.
被引量:1
7
吴翔宇.
中国儿童文学知识生产的机制与路径[J]
.浙江社会科学,2024(4):132-142.
二级引证文献
17
1
林培源.
在“文学性”与“历史化”之间——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新讲》品评[J]
.文艺论坛,2023(6):43-50.
2
胡莉莉.
翻译与性别:论鲁迅文学译作中的女性观[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6):114-118.
3
姜莉霞.
苔丝悲惨命运的必然性[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3):36-39.
被引量:1
4
王彬,黄培希.
《新青年》编辑部对《娜拉》经典化的赞助路径探析[J]
.编辑之友,2013(5):113-115.
5
徐楠楠.
试论90年代后国画艺术中女性意识的表现[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35(8):178-181.
6
王延伟.
《傲慢与偏见》的人物语言讽刺艺术[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7(3):120-121.
被引量:2
7
罗会菊.
尊重民国机制 铸造民国风范——评《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2):92-94.
8
蓝红军.
翻译与民族身份构建——以传教士傈僳族地区的翻译为例[J]
.外语研究,2018,35(5):62-67.
被引量:4
9
赵丽霞.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语言讽刺艺术[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0(12X):115-116.
被引量:1
10
钟楠.
论国画艺术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表现[J]
.丝路视野,2017,0(9):55-55.
1
巫昂.
我的文体我做主[J]
.青年文学,2006,0(11):39-39.
2
周建清.
论李渔的观众本位观[J]
.戏剧文学,2006(3):70-72.
被引量:2
3
马容.
论路遥小说中的儒家思想[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4(2):39-41.
被引量:8
4
周海波.
“大系”与中国“新文学”本位观的确立[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7(3):5-11.
被引量:1
5
钟涛.
试论元人的曲本位观念[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4):129-132.
被引量:2
6
邱焕星.
《中国新文学大系》的“新文学”本位观质疑——以学衡派的定位为例[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9(1):38-41.
被引量:1
7
任现品.
反叛与认同:红色经典与群体本位观的双重关联[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6(4):73-77.
8
苗怀明.
要宽容,还是要霸权?——也说现代旧体文学应入文学史[J]
.粤海风,2001(5):10-13.
被引量:2
9
白一瑾.
论《列朝诗集》的吴中诗学本位观[J]
.文艺理论研究,2013(3):140-148.
被引量:4
10
赵红英.
论劳伦斯的女性观[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54(4):479-483.
被引量:17
文艺研究
2003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