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经验与心理回归——从心理学角度探讨鲁迅和汪曾祺采用童年视角的原因
被引量:4
摘要
本文从心理学的“缺失性经验”和“丰富性经验”入手来探讨鲁迅、汪曾祺在小说创作中采用童年视角的原因。
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2004年第2期99-102,共4页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10
-
1童庆炳:《现代心理学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4页
-
2薛绥之:《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四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
3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415页
-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恩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8月第1版,第714页
-
5弗洛伊德:《诗人同白昼梦的关系》,《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
-
6鲁迅:《三闲集·序言》,《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5页
-
7冰心:《我的童年》黄河文艺出版社,1936年版,第355页
-
8汪曾祺:《沈从文的寂寞》,《汪曾祺文论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31页
-
9汪曾祺.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上海文学,1988,(4).
-
10孙郁.汪曾祺的魅力[J].当代作家评论,1990(6):65-69. 被引量:32
共引文献45
-
1陈佳慧.乡土的潮音:从鲁迅《社戏》到汪曾祺《大淖记事》[J].郑州师范教育,2021,10(5):77-81.
-
2孙杏花.古典生活的复归——论《受戒》中的民族文化之根[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28(3):72-74. 被引量:1
-
3魏雪.浅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11):245-246. 被引量:1
-
4江河.天鹅之死——汪曾祺九十年代小说论江河[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21(4):51-54. 被引量:1
-
5余启明.汪曾祺小说悲剧意识解读[J].鄂州大学学报,2005,12(4):50-53. 被引量:1
-
6沈秀英,王青.汪曾祺童年经验对小说创作的影响[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1(2):50-53.
-
7沈秀英,王青.“汪曾祺散文热”现象透视[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61-65. 被引量:2
-
8沈秀英.论存在主义对汪曾祺及其创作的影响[J].前沿,2008(1):242-245.
-
9许徐.汪曾祺小说的空白之美[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1):82-87. 被引量:6
-
10车向东.“我的作品不是悲剧”——试论汪曾祺作品的喜剧精神[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0-22.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9
-
1迟子建.必要的丧失[J].当代作家评论,1996(1):79-80. 被引量:11
-
2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
3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总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
4王家平.回归人世的鲁迅[J].http://book.tiexue.net.
-
5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
6王东华.发现母亲(修订本)[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
7吴晓东,倪文尖,罗岗.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1):67-80. 被引量:239
-
8文能,迟子建.畅饮“天河之水”——迟子建访谈录[J].花城,1998(1):114-120. 被引量:165
-
9吴格非.自然、童心与诗——论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童年意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10-115. 被引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