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现代性阵痛之后——解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多重话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关系角度分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意义产生的偶然性与意义的繁杂和多元共存 ,以及这部作品形式上的后现代文化策略对现代性特征的不断消解 ,说明现代性的建构与后现代性的解构是同时进行的 ,现代性中孕育着后现代性的因子 。
作者
张春梅
机构地区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出处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75-78,共4页
Journal of Kashgar Teachers College
关键词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后现代主义
多重话语
现代性
后现代性
捷克
米兰·昆德拉
分类号
I524.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9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37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
1
申丹.
经典叙事学究竟是否已经过时?[J]
.外国文学评论,2003(2):93-103.
被引量:38
二级参考文献
29
1
申丹.
语境、规约、话语——评卡恩斯的修辞性叙事学[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2-10.
被引量:13
2
申丹.
修辞学还是叙事学?经典还是后经典?——评西摩·查特曼的叙事修辞学[J]
.外国文学,2002(2):40-46.
被引量:26
3
申丹.
“故事与话语”解构之“解构”[J]
.外国文学评论,2002(2):42-52.
被引量:23
4
申丹.
多维 进程 互动——评詹姆斯·费伦的后经典修辞性叙事理论[J]
.国外文学,2002(2):3-11.
被引量:48
5
申丹.
解构主义在美国——评J.希利斯·米勒的“线条意象”[J]
.外国文学评论,2001(2):5-13.
被引量:22
6
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
玛丽-劳勒·莱恩 (戴卫·赫尔曼主编) 马海良译.《电脑时代的叙事学:计算机、隐喻和叙事》[A].(戴卫·赫尔曼主编),马海良译.《新叙事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61-88页.
8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001,2004..
9
Micheal Keams, Rhetorical Narratology, Lincoln: Univ. of Nebraska Press, 1999, p. 5, p. 10.
10
M. A. K. Halliday,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
共引文献
37
1
王菊丽,高继海.
叙事学研究的文化全球化特征[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2):60-64.
被引量:1
2
尚必武.
新叙事学,复数的叙事学,还是复数的后经典叙事学?——也从《新叙事学》的译名说起[J]
.当代外语研究,2010(1):58-61.
被引量:2
3
邹积艳.
从欧·亨利小说的人性美谈文学欣赏的人文教育价值[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3):59-60.
4
申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理论的新发展[J]
.当代外国文学,2005,26(1):47-54.
被引量:48
5
祖国颂.
后经典叙事:泛互文性及其文化表征——以《反复》的叙事策略为例[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3):134-139.
被引量:3
6
刘俐俐.
论西方新叙事理论文本批评的方法论意义[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4):19-26.
被引量:3
7
申丹.
关于西方叙事理论新进展的思考——评国际上首部《叙事理论指南》[J]
.外国文学,2006(1):92-99.
被引量:16
8
秦殿启.
论叙事学理论对信息学研究的启发[J]
.情报杂志,2006,25(3):110-112.
被引量:1
9
罗杰鹦.
J·希利斯·米勒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米勒研究述评[J]
.国外文学,2006(4):38-45.
被引量:2
10
覃春琼.
多重叙事视角下的中国形象书写——解读严歌苓小说《扶桑》[J]
.梧州学院学报,2008,18(5):57-61.
被引量:2
1
陶丽萍.
废名小说的死亡意识[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759-762.
2
靳向敏.
多重话语诉述的孤独与凄美[J]
.祖国(教育版),2014(3):46-46.
3
张莉.
吊诡的新人——“十七年”小说中的小资知识分子形象[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0(1):84-87.
被引量:1
4
郭彩侠.
论《野草》的多重话语[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391-393.
5
何云波,刘亚丁.
《静静的顿河》的多重话语[J]
.外国文学评论,2002(4):44-53.
被引量:11
6
吾斌.
一朵向日葵的传奇[J]
.小学生时代,2009(7):10-15.
7
刘(山仑).
多重话语的喧哗与骚动——《青春之歌》的接受研究[J]
.时代文学,2008(7):74-75.
被引量:1
8
于文秀.
现代性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反思[J]
.文学评论,2005(3):194-197.
被引量:5
9
黑黑.
诗性与求真:呼唤关怀[J]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42-44.
10
王锐,于洋.
多重话语的碰撞与整合——对《白毛女》解读之再解读[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0(4):81-83.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