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粗糙?——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语言观念与现当代文学
被引量:14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12,共5页
参考文献6
1 约瑟夫·列文森 郑大华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2 The FornⅥtion of Modem Chinese Lexicon and it’s Evolution toward a National Language:The Period f rom1840 to 1898,by FedericoMasini,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语言学报》(Journal of Chinese)1993年专题系列之六.中文译本黄河清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
3 .《<燕知草>跋》收在《永日集》[A].此据钟叔和编.《知堂序跋》[C].岳麓书社,1987年2月版.页317.
4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黄河清译.《中国语言学报》(Journal of Chinese)1993年专题系列之六:中文译本[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
5 约瑟夫·列文森 郑大华等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第1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5月..
6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exicon and it's Evolution toward a National Language: The Period from 1840 to 1898, by FedericoMasini,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语言学报》(Journal of Chinese)1993年专题系列之六.中文译本黄河清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
同被引文献133
1 高雪松,康铭浩.国外语言政策研究的问题和路径[J] .语言文字应用,2021(1):16-27. 被引量:9
2 文贵良.文学汉语:想像与实践[J] .华文文学,2005(5):56-61. 被引量:2
3 石定栩,朱志瑜.英语对香港书面汉语句法的影响──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变化[J] .外国语,1999,22(4):2-11. 被引量:52
4 刘延新.古语词分布状况和使用频率考察──兼评《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的收词[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7(2):32-35. 被引量:7
5 尹德翔.关于汉语欧化与文学困惑的断想[J] .文艺评论,1999(2):18-22. 被引量:7
6 王光明.中国新诗的本体反思[J] .中国社会科学,1998(4):153-169. 被引量:29
7 李新宇.20世纪中国文学民间化走向的反思[J] .文艺理论研究,1998(3):45-53. 被引量:7
8 张承志.美文的沙漠[J] .文学评论,1985(6):75-77. 被引量:27
9 张灏.重访五四——论五四思想的两歧性[J] .开放时代,1999(2):5-19. 被引量:28
10 王尧.“最后一个中国古典抒情诗人”──再论汪曾祺散文[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4(1):80-84. 被引量:26
引证文献14
1 林丹娅.中西语言观之辨异[J] .东南学术,2006(4):136-142. 被引量:3
2 安文军.关于文学革命中白话问题的几点思考[J] .甘肃社会科学,2008(6):146-149. 被引量:2
3 张建惠.论汉语诗性的消退[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1):68-71. 被引量:2
4 朱恒.“现代汉语”辨析[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0):74-76. 被引量:7
5 丁乐慢.创造优质的汉语——现代汉语的历史回眸与当下关注[J]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2):79-82.
6 向天渊,王琳.语言焦虑及纾缓之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汉语与新诗之关系问题的探讨[J] .文艺争鸣,2017(9):12-17.
7 杨经建,王蕾.解构与重构:20世纪中国文学的母语化进程[J] .社会科学,2017(11):166-172. 被引量:5
8 杨经建,王蕾.“礼失求诸野”:从民间文学中吸纳母语文学的资源——汪曾祺和母语写作之三[J] .当代作家评论,2018(3):134-141.
9 李俊国,谭华.通俗文学通过改写走向现代的书证——析喻血轮对《西厢记》的改写兼谈近代言情小说改写现象及意义[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9(3):76-83.
10 杨经建,伍丹.从“白话文学”到“国语的文学”:胡适对母语文学现代性复兴的“尝试”[J] .中国文学研究,2020(4):135-143.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25
1 朱思远.世俗向低俗的转变——谈当代汉语诗歌的口语诗性[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12):63-64.
2 林丹娅.语言的神力:神话隐喻的性别观[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23-31. 被引量:2
3 李仲凡.新诗的历史构想与20世纪中国诗歌的关系[J] .贵州社会科学,2009(2):116-119. 被引量:2
4 张向东.关注学术前沿,凸显栏目特色——《甘肃社会科学》“文学栏”近五年(2006~2010)论文综述[J] .宁夏社会科学,2010(6):144-149. 被引量:1
5 李新博.“语言是存在之家”:“语言论转向”的方法论缘由和本体论意蕴[J] .外语学刊,2012(6):2-7. 被引量:8
6 周红民.汉语的诗性与汉译中的诗性意识[J] .外语研究,2015,32(3):66-70. 被引量:2
7 张韵.论“现代汉语”的定义[J] .国际汉语学报,2017,8(1):1-29.
8 任东升.道成肉身与《圣经》翻译[J]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7(3):187-192. 被引量:1
9 刁晏斌.再论传统汉语史的反思与新汉语史的建构——兼复汪维辉先生[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6):1-12. 被引量:5
10 刁晏斌.汉语的欧化与欧化的汉语——百年汉语历史回顾之一[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1):27-38. 被引量:16
1 徐成淼.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散文诗[J]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9(5):17-21. 被引量:1
2 张杰.诗体巧变 情趣盎然[J]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2011(5):19-20.
3 魏宏灿.建安文人创作以赋为宗论[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6):70-77.
4 李掖平.以诗美铺平生命的皱褶——读耿林莽《九十岁的世界》[J] .青岛文学,2017,0(3):9-11.
5 杨薛华.浅谈古诗中的地名连用[J] .阅读与写作,1996,0(8):26-27.
6 高万隆.小说作为生活与艺术的结晶——英国小说演绎[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5):87-92.
7 孟伟卿.唐宋词中楼意象的情感表达[J]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9(4):92-93. 被引量:1
8 胡萍.宋词中“影”的运用及其意象特征的审美观照[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25(3):98-100.
9 张硕.论《沧浪诗话》的诗歌言意观[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6,18(2):101-105.
10 曹芸.《街头女郎玛吉》:被遗弃的人[J] .芒种(下半月),2014,0(8):179-1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