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沟通行为的手段特征及其道德基础
出处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27-127,共1页
Theory and Reform
-
1傅广宛.反沟通行为的手段特征及其道德基础[J].许昌学院学报,2003,22(1):7-9.
-
2梁晓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问题的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06,24(6):18-20. 被引量:3
-
3张力,陈敏.关于我国社会信用的一些思考[J].中州审计,2002(8):39-39.
-
4人民日报理论动态参阅课题组.健全社会信用制度要从政府做起[J].理论参考,2002(10):14-15.
-
5李书群,黄利平.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势在必行[J].兵团党校学报,2002(2):33-36.
-
6王丽颖,杨春霆.我国信用缺失的原因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5,13(6):72-74. 被引量:1
-
7刘捷.试析当前信用缺失的社会心理因素及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4):70-72. 被引量:1
-
8常瑜.非营利组织的信用建设[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3):52-55. 被引量:3
-
9娄飞鹏.流动人口信用缺失的经济学探析[J].西北人口,2007,28(2):67-70.
-
10喻尘.信用,如何开始制造[J].中国社会导刊,2002(8):1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