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云南省情认识新论 被引量:7

A New Cognition on Provincial Conditions of Yunnan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作者在对传统云南省情认识论进行回顾与分析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提出了新的云南省情认识论。作者认为,生态环境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云南省情的三大基本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云南各民族为适应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和开发利用多样化的生物资源以求得生存与发展,创造了与生态环境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相互适应的民族文化多样性,形成并长期保持了三多一体、良性互动、高度融合的格局,可抽象并形式化为“三多一体”互动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最晚形成的民族文化多样性处于核心位置,对于三者能否良性互动发挥着关键作用。在21世纪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只要云南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长期保持并不断优化“三多一体”良性互动格局,云南就一定能率先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全国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Based on retrospection and analysis on traditional cognition of provincial conditions of Yunnan, the author presents a new cognition on the conditions from the angl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uthor opines that the multiform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multiformity of organisms and multiformity of ethnic cultures are three basic features of Yunnan's conditions. In the long course of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y, all peoples in Yunnan has formed and maintained the pattern of incorporating the three multiformities as one body, well interacting and highly amalgamating. The pattern can be abstracted as interacting model of trinity of multiformity in which multiformity of ethnic cultures plays a key role and occupied a central positio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f the pattern can be maintained and optimized for long time, Yunnan will take the lead in realiz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become an example for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 郭家骥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2-87,91,共7页 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关键词 云南省情 生态环境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民族文化多样性 三多一体 :Provincial conditions of Yunnan Multiform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ultiformity of organisms Multiformity of ethnic cultur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二级参考文献20

  • 1李良生.论云南经济发展道路的理论与实践[J].云南社会科学,1991(6):16-22. 被引量:1
  • 2马戎.试论藏族的“一妻多夫”婚姻[J].民族研究,2000(6):33-44. 被引量:45
  • 3刀国栋.傣族历史文化漫谈[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56-61.
  •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2页.
  • 5笔者给“文化”和“生态文化”这两个概念所下的定义,曾受到吴文藻先生相关论述的启发。他指出:“文化最简单的定义可说是某一社区内居民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所谓方式系指居民在其生活各方面活动的结果。文化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应付环境——物质的、概念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的总成绩。”(参见费孝通、王同惠:《花蓝瑶社会组织》一书导言,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受其启示,笔者认为,可将环境大致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文化是一个民族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体系,生态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对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
  • 6参见云南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云南年鉴》,云南年鉴杂志社2000年版,第373、506页。
  • 7“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至清康熙六年(1667年),木氏土司进占中甸,移民开垦屯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修建农田。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土归流,江边‘招佃开垦’,‘开山地、辟农田、修道路、兴水利、建村舍’。清末引入包谷(玉米)、洋芋(马铃薯)品种,耕地面积扩大。”载中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甸县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455页。
  • 8(清)余庆远在《维西见闻纪》中说:“古宗(明清时期汉文史籍对云南藏族的称呼)垦山地,种青稞、麦、黍,畜牛、羊取酥”。又说:“古宗……习勤苦,善治生,甚灵慧。耕耘之暇,则行货为商”。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12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 9民政部已于2001年12月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因我们的调查完成于更名之前,故本文仍沿用中甸之名。
  • 10(明)刘文征所撰天启《滇志·羁康志》说:“古宗……披长毡裳,以牦牛或羊尾织之”。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7卷,第80页。

共引文献1486

同被引文献51

引证文献7

二级引证文献4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