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北宋新学与理学人性论建构的不同路径及特点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北宋中期 ,荆公新学与理学学者面对儒学人性论建构的理论课题 ,在整合先秦以来儒家人性学说并吸收佛道之学理论思维的基础上进行了人性理论的建构。两派学者的理论建构路径各具特点 ,由此在人性论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作者
肖永明
机构地区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
出处
《求索》
CSSCI
2004年第2期96-99,共4页
Seeker
关键词
新学
理学
人性论
建构路径
特点
分类号
B24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69
同被引文献
57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2
参考文献
6
1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M].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9页.
2
.《汉书》卷88《儒林列传》[M].,..
3
皮锡瑞.《经学历史》卷8[M].中华书局,1959年版..
4
.《张载集》[M].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24页.
5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后志》[M].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6
.《王文公文集》卷27《性情》、《杨盂》、《答王深甫书》、《原性》、《性说》[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共引文献
69
1
杨海文.
儒学独断论的表现形式与突围策略[J]
.学术研究,2004(7):64-68.
被引量:2
2
曾振宇.
论“气”[J]
.哲学研究,2004(7):53-58.
被引量:9
3
林乐昌.
张载答范育书三通与关学学风之特质[J]
.中国哲学史,2002(1):71-76.
被引量:3
4
杨胜良.
试论中国传统护“生”伦理[J]
.江汉论坛,2005(2):62-64.
被引量:2
5
许斌龙.
法律与人格——法律伦理学的视角[J]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2(6):23-26.
被引量:2
6
李承贵.
儒士佛教观:佛、儒关系研究的新向度[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44-48.
被引量:4
7
谢荣华.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本体"概念考辨[J]
.中国哲学史,2005(1):13-18.
被引量:4
8
汤一介.
论“天人合一”[J]
.中国哲学史,2005(2):5-10.
被引量:127
9
杨立华.
论张载哲学中的感与性[J]
.中国哲学史,2005(2):79-85.
被引量:5
10
蔡方鹿,蒋小云.
宋学经典诠释的哲学意蕴[J]
.哲学研究,2005(6):49-55.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57
1
吴远华,王伟.
礼乐视域下王安石性情论重构研究[J]
.求是学刊,2020(5):144-152.
被引量:2
2
肖永明.
北宋新学与理学为学次第的差异[J]
.漳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3(1):33-37.
被引量:2
3
耿亮之.
王安石易学与其新学及洛学[J]
.周易研究,1997(4):36-44.
被引量:15
4
尹志华.
王安石《老子注》补辑[J]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3):32-32.
被引量:2
5
李华瑞.
南宋时期新学与理学的消长[J]
.史林,2002(3):28-34.
被引量:9
6
杨柱才.
王安石的性命学说[J]
.抚州师专学报,2001,20(2):42-47.
被引量:1
7
井泽耕一,李寅生.
略论王安石的性情命论[J]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1):7-11.
被引量:8
8
王书华.
荆公新学的创立与发展[J]
.社会科学论坛,2001(4):45-49.
被引量:3
9
金生杨.
王荆公《易解》考略[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3):13-20.
被引量:8
10
王书华.
荆公新学的学术渊源[J]
.文史哲,2001(3):70-74.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5
1
熊凯.
近十年来的荆公新学研究[J]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1):23-28.
被引量:4
2
张建民.
王安石《老子注》著作年代考[J]
.兰台世界(下旬),2011(12):65-66.
被引量:1
3
张建民.
王安石人性论的发展演变及其意义[J]
.孔子研究,2013(2):57-65.
被引量:5
4
魏福明.
“性不可以善恶言”——试论王安石对儒家人性论传统的超越[J]
.齐鲁学刊,2019,0(4):14-24.
被引量:4
5
刘成国.
有善有恶:王安石的人性论演变新探[J]
.中国哲学史,2023(3):57-69.
二级引证文献
12
1
杨小福.
王安石对孔子人性论的回归与开新[J]
.原道,2021(2):71-80.
2
吴远华,王伟.
礼乐视域下王安石性情论重构研究[J]
.求是学刊,2020(5):144-152.
被引量:2
3
张建民.
天变灾异与熙宁变法[J]
.安徽史学,2015(4):58-64.
被引量:1
4
张培高,詹石窗.
论王安石对《中庸》的诠释——兼论与二程诠释的异同[J]
.哲学研究,2016(2):54-60.
被引量:4
5
关素华.
王安石人性论新探[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9(1):14-23.
被引量:3
6
魏福明.
范仲淹哲学思想研究[J]
.齐鲁学刊,2020(4):5-15.
7
关素华.
先王之道:王安石法思想探析[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9(5):412-418.
被引量:4
8
李华瑞.
近二十年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重新认识——为王安石诞辰一千周年而作[J]
.史学月刊,2021(11):5-30.
被引量:7
9
刘文辉.
“发现”王安石:胡适的视角和方法[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5):434-441.
10
关素华.
王安石与二程天道论新探[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2(2):109-116.
1
廖海花.
韩非的人性思想[J]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2):34-38.
2
樊浩.
伦理道德能为价值共识贡献什么[J]
.道德与文明,2014(4):9-11.
被引量:8
3
王琦,朱汉民.
论董仲舒的人性论建构[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5):44-52.
被引量:10
4
杨忠东.
试析美国伊斯兰教本土化的建构路径[J]
.中国穆斯林,2014(3):89-92.
5
余艳.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理论含蕴及其建构路径[J]
.安康学院学报,2013,25(5):38-40.
6
张中文.
个人发展问题的凸显与个体主体的建构路径[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6):36-39.
被引量:1
7
谢永康.
形而上学批判的不同路径——论阿多尔诺与海德格尔的根本性分歧[J]
.哲学研究,2005(11):102-107.
被引量:4
8
王葎.
建构现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认同[J]
.探索,2006(1):174-178.
被引量:21
9
夏玉汉.
论罗蒂新实用主义哲学的建构路径[J]
.学理论,2016(7):83-85.
被引量:1
10
韦拴喜.
论舒斯特曼新实用主义的建构路径[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1):62-68.
被引量:1
求索
2004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