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情主义性格局限问题——以安娜·卡列尼娜与林黛玉为例
被引量:1
出处
《求索》
CSSCI
2004年第2期205-206,共2页
Seeker
参考文献2
-
1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新世纪出版社,1999年版..
-
2戈宝权.《托尔斯泰论文集》[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同被引文献41
-
1戴峰.幻灭与抗争--林黛玉与简·爱形象比较[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6):74-76. 被引量:7
-
2董莉萍.简爱和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探究[J].电影评介,2007(15):95-96. 被引量:2
-
3韩美娟.安娜与林黛玉爱情悲剧产生原因之比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15(4):102-108. 被引量:2
-
4李书鲤.林黛玉与安娜——兼谈曹雪芹和托尔斯泰的妇女观[J].红楼梦学刊,1984(3):224-235. 被引量:1
-
5黄春芳.殊途同归——从黛玉和安娜的异同看两种不同文化心理积淀下的女性抗争[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7(3):46-50. 被引量:3
-
6孙艳.花一样的年华,花一样的梦——林黛玉与简·爱之对比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2):186-187. 被引量:3
-
7田恬.悲喜剧的启示——林黛玉、伊丽莎白比较初探[J].新疆职工大学学报,1999,7(2):45-48. 被引量:1
-
8马金海.浅谈《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997,17(1):44-46. 被引量:3
-
9纪映云.林黛玉和娜塔莎不同人生走向的文化意蕴[J].明清小说研究,2004(2):82-91. 被引量:5
-
10赵莉.折翅鸟之歌——简爱与林黛玉比较谈[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5(12):73-78. 被引量:6
-
1李建军.汤显祖:多情的心性与温情的写作[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6(12):31-36.
-
2欧阳询,向知燕.试论明清之际的尊情思潮[J].唐山学院学报,2009,22(1):41-43.
-
3杜鹃.也谈安娜·卡列尼娜[J].连云港职业大学学报,1995,8(1):45-46.
-
4毕民智.浅析托尔斯泰笔下安娜·卡列尼娜形象[J].黄山学院学报,1997,0(3):47-50. 被引量:3
-
5赵红玲.安娜·卡列尼娜形象浅析[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3,12(2):70-72.
-
6穆萨.安娜·卡列尼娜形象简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24-27.
-
7曾勤.安娜·卡列尼娜的性格悲剧[J].九江师专学报,1994,13(2):67-69. 被引量:2
-
8张颖.谈安娜·卡列尼娜形象的复杂性[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11(6):136-138. 被引量:3
-
9石坚.《红楼梦》中黛玉唯情主义的悲剧命运解读[J].文学教育,2010(13):102-103. 被引量:2
-
10马跃.试析曹禺戏剧中知识女性悲剧的历史原因及性格局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90-92.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