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德国教育追求的是传统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的结合
同被引文献13
-
1江庆福.中德教育之比较——考察巴伐利亚州教育论要[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29(S1):4-8. 被引量:1
-
2李雪静.德国教育给我们的启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0(3):125-126. 被引量:1
-
3邓志伟.国际教育研究的奇葩──评《战后国际教育研究丛书》[J].外国教育研究,1996(3):53-56. 被引量:1
-
4阿健.德国的“善良教育”[J].中国德育,2005(2):76-76. 被引量:3
-
5李庆才.德国教育制度之管见——赴德国培训考察报告[J].辽宁教育研究,2005(8):79-82. 被引量:7
-
6陈永昌.走马看花——德国教育面面观[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6,0(3):50-51. 被引量:3
-
7朱建国.让人敬畏的德国教育[J].观察与思考,2006(18):52-54. 被引量:7
-
8司马涛,俞宙明(译),郑春荣(校).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中德教育领域成功合作的典范[J].德国研究,2007,22(2):21-23. 被引量:2
-
9张晓鹏.德国教育与德意志民族的复兴[J].上海教育,2007(07B):37-39. 被引量:7
-
10李富春.对德国教育体制的了解与思考[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6(09):24-25.
-
1徐闽华.用“激励”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斗志[J].成才之路,2008,0(8):13-13.
-
2章鹏远.德国小学推进教育教学改革[J].小学教学研究,2002(2):40-40.
-
3王雪霞.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中庸之道精华[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10):35-36.
-
4贾璐.从中庸之道探析素质教育[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20(6):129-130. 被引量:2
-
5钟霞军.浅谈中庸之道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6(1):89-90.
-
6任爱娟.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朗读的乐趣[J].教育科研论坛,2008(4):64-64.
-
7王明泉.德国教育印象[J].政治教育,2004(4):62-62.
-
8俞维瑾.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实践和体会[J].新课程(下),2007,0(6):111-112.
-
9陈卫东.政治教学中激励的作用[J].新课程学习(中),2009,0(11):23-23.
-
10田静.新常态下我国高等教育转型研究——以德国为参考[J].才智,2015,0(24):1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