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9,共3页
Chinese Cadres Tribune
同被引文献35
-
1孙冬生.试论利益协调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J].学海,1999(3):94-98. 被引量:5
-
2赵西方.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3(1):77-79. 被引量:1
-
3杨志勋.“协调发展”与体制改革[J].科研管理,1983,4(4):25-28. 被引量:2
-
4张宏.哲学层面上的社会协调观[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7(3):3-8. 被引量:8
-
5刘景权,孟庆伟.关于“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内容[J].科学.经济.社会,1987,5(3):138-141. 被引量:1
-
6高洁,徐洁.关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思考[J].江汉论坛,1994(10):14-15. 被引量:1
-
7毛秀芝,肖玲诺.关于社会协调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学术交流,1996(6):31-33. 被引量:1
-
8诸大建.中国社会协调发展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1996(3):6-9. 被引量:3
-
9丁元竹.从实践高度认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J].领导决策信息,2003,0(35):20-21. 被引量:3
-
10跨世纪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6(5):11-13. 被引量:1
引证文献6
-
1王永平.国土资源管理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研究[J].资源.产业,2004,6(6):5-6. 被引量:1
-
2马治国.东西部协调发展的经济法制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05(6):84-87.
-
3魏伟,黄亚玲.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7(11):18-22. 被引量:4
-
4田虹.关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10):88-89.
-
5李菁怡,马运军,周建.科学发展观与江苏沿海开发[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9(6):16-21.
-
6肖开银.统筹人口问题是我党的执政基础[J].商情,2012(33):204-204.
二级引证文献5
-
1邓锋,王雪峰.从矿业权有偿取得谈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J].国土资源导刊,2007,4(1):61-62. 被引量:1
-
2车冰清,朱传耿,孟召宜,杜艳,沈正平.江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格局及机制[J].地理研究,2012,31(5):909-921. 被引量:33
-
3范柏乃,刘四方.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动态监测的方法探索——借鉴基尼系数测算方法测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J].科技与经济,2014,27(5):85-89. 被引量:2
-
4刘建华,张川.新发展理念下应更加注重社会建设[J].当代经济研究,2017(9):32-37.
-
5姚巍.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J].长江丛刊,2017(32):128-129. 被引量:1
-
1王晨.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4):70-73.
-
2芮新.发展经济与和谐社会[J].上海机电进出口贸易,2005(2):24-25.
-
3王敏,周梅芳,李燕萍,苏关强.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柳州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J].桂海论丛,2005,21(2):64-66.
-
4宋丽萍.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J].山东统计,2004(5):29-29.
-
5耿敏.传统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比较分析[J].活力,2009(02X):63-63.
-
6王岩.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J].活力,2006(5):76-76.
-
7边玉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识和理解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鞍山社会科学,2004(2):18-20.
-
8郭学军,张红海.试析中国社会未来发展新理念——学习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体会[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7(3):10-12.
-
9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创造山西的美好未来——省委书记田成平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J].今日山西,2004(4):2-8.
-
10左连村.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后发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J].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37-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