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经济论坛》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7-58,共2页
Economic Forum
同被引文献66
-
1吴志婷.我国企业技术战略联盟的发展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06(12). 被引量:1
-
2陈隆,张宗益,古利平.合作技术创新对技术联盟能量效率的影响[J].管理学报,2004,1(1):125-128. 被引量:6
-
3李新春.产品联盟与技术联盟——我国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技术学习行为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8(1):91-97. 被引量:13
-
4蔡兵.论企业的技术联盟及其作用[J].岭南学刊,1997(4):48-51. 被引量:1
-
5李春燕,钟书华.政府与企业技术联盟[J].科技管理研究,2004,24(3):38-42. 被引量:3
-
6郎春雷,刘志迎.跨国公司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共生经济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3,23(5):53-55. 被引量:10
-
7金荣学.推进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10):104-106. 被引量:4
-
8王昌林,蒲勇健.企业技术联盟治理机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2):151-154. 被引量:18
-
9陈华,陈建,戴淑燕.高科技企业技术联盟管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4):34-39. 被引量:11
-
10隋波,薛惠锋.战略技术联盟成因的新视角[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2):69-71. 被引量:7
引证文献5
-
1冯艳飞,江小明.基于项目合作的企业技术能力提高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10):125-127. 被引量:7
-
2原长弘,刘凌,王晓云.国内技术联盟学术研究脉络:1995-2004[J].科学学研究,2006,24(4):559-562. 被引量:7
-
3刘长义.中小企业R&D战略联盟合作伙伴选择研究[J].技术经济,2008,27(5):48-51. 被引量:6
-
4何卫平,龙昀光,马亮.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技术联盟发展问题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8):104-106. 被引量:11
-
5张清辉,龙昀光.技术联盟理论研究的回顾与现状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14):187-189.
二级引证文献31
-
1马亮,马颖.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共性技术合作研发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2(S2):140-141. 被引量:5
-
2安德洪.输变电设备制造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整合机制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8,28(1):59-62. 被引量:4
-
3熊国强,潘泉,张洪才.技术创新联盟收益分配的群体协商模型及求解方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5):69-72. 被引量:12
-
4王安宇,赵武阳.国内技术联盟研究新进展[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0(3):58-64. 被引量:14
-
5杨东奇,徐影.研发联盟合作伙伴选择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9,9(6):71-75. 被引量:9
-
6张清辉,龙昀光.技术联盟理论研究的回顾与现状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14):187-189.
-
7陈健雄.企业吸收能力、政府支持政策与国际技术合作机制[J].现代经济探讨,2009(12):44-48. 被引量:2
-
8赵峰,孙曰瑶.R&D联盟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联盟组建的博弈分析[J].情报杂志,2010,29(1):195-199. 被引量:2
-
9陈宇学,陈冠英.技术联盟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3-69. 被引量:3
-
10刘立群,柯昌清.技术战略联盟中企业技术能力提高过程研究[J].技术经济,2010,29(9):26-29.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