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文化观新探
出处
《前沿》
2004年第3期143-146,共4页
Forward Position
-
1彭丽丽.孝文化基本问题研究[J].沈阳干部学刊,2015,17(5):66-68. 被引量:2
-
2许国蕊,李小辉.试论学衡派对胡适的批判[J].湘潮,2007(07X):59-59.
-
3李刚.论《学衡》的作者群[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18(1):76-82. 被引量:5
-
4郑大华.重评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评[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10-16. 被引量:4
-
5彭雷霆.柳诒徵与《学衡》[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2):103-107.
-
6李刚.学衡派"与五四时期文化新旧之争[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4):17-21.
-
7高恒文.“学衡派”与20年代的国学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3):145-160. 被引量:2
-
8张越.学衡派对历史学性质的探讨及其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69-73.
-
9“仁”与立身之本[J].党的建设,2012(7):44-44.
-
10孟彦.三色旗下燃烧的长明火[J].解放军生活,2007,0(6):38-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