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学海》
2003年第5期164-166,共3页
Academia Bimestris
同被引文献13
-
1雷达.当前小说中的农村“多余人”形象[J].小说评论,1985(3):11-17. 被引量:3
-
2萨义德 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2..
-
3格非.春尽江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
4何新.当代文学中的荒谬感与多余者——读《无主题变奏》随想录[J]读书,1985(11).
-
5[郁达夫著],袁盛勇编.郁达夫集[M]花城出版社,2003.
-
6张伟.“多余人”论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9.
-
7王蒙.活动变人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35.
-
8刘再复.挚爱到冷峻的精神审判--评王蒙的《活动变人形》[J].文艺报,1986,(2):6.
-
9张立群,张蔚里.时代的“零余者” 灵与肉的冲突——谈郁达夫小说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深层内涵[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3(4):48-51. 被引量:1
-
10王兴文.微观历史视域中的桃源梦想——以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为中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10):62-66. 被引量:5
-
1孙湘婷.生活轨道外的零余者:巴金小说《寒夜》新论[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35(7):110-112. 被引量:2
-
2熊金华.论郁达夫小说的感伤情调[J].才智,2012,0(35):136-136.
-
3张海生,吴玉玉.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2):113-115. 被引量:1
-
4陈皛.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考证[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9(12):82-83.
-
5李一光.郁达夫与屠格涅夫笔下“零余者”形象的比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1-22.
-
6常淑仙.相似又相异的“零余者”形象──郁达夫与屠格涅夫笔下人物形象脞谈[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26(4):56-59.
-
7华爱芳.从“零余者”形象看郁达夫作品的创作特色[J].怀化学院学报,2008,27(8X):43-44.
-
8李鹃妍.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J].现代交际,2015(8):95-95. 被引量:1
-
9孙文君.郁达夫“零余者”形象对屠格涅夫“多余人”的继承[J].文学界(理论版),2010(4):81-82. 被引量:2
-
10余蕾.郁达夫小说研究综论[J].湖南社会科学,1999(4):85-86.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