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国际金融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3-59,共7页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同被引文献34
-
1吴江鸣,林宝清.新加坡、香港保险监管比较研究及启示[J].亚太经济,2004(5):65-68. 被引量:5
-
2吴海兵,Masud.新加坡银行监管机制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5):17-19. 被引量:4
-
3李辉.香港金融业的发展[J].中国金融,2005(12):14-16. 被引量:1
-
4杨长江,谢玲玲.国际金融中心形成过程中政府作用的演化经济学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1):99-107. 被引量:9
-
5卿光中.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问题之三[J].国际金融研究,1996(9):43-48. 被引量:1
-
6薛波.国际金融中心研究的初步发展和“理论衰落”[J].上海经济研究,2007,19(1):101-108. 被引量:11
-
7张亚欣.新加坡政府推动型金融中心形成的关键因素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7(1):66-67. 被引量:5
-
8张俊喜.金融改革与创新:香港经验[J].财经界,2007(7):36-37. 被引量:2
-
9陈广汉,张应武.香港经济转型:现状及未来的路向[J].珠江经济,2007(7):4-19. 被引量:14
-
10DeYoung, Robert and Tara Rice, 2004:"Noninterest Incom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t U. S.Commercial Banks", Financial Review, VoL 39, pp.101- 127.
二级引证文献17
-
1郭娜.中国上市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方向与路径[J].农村金融研究,2011(7):43-47. 被引量:10
-
2王保庆,李忠民.基于金融战略语境下的国际金融中心构建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27(7):9-11.
-
3包立杰,王辉,孙志强.离岸信托选择的“双城记”[J].金融市场研究,2018,78(12):22-32.
-
4郑良芳.关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新金融,2002(6):2-4. 被引量:10
-
5马珂.全球财富管理发展主要模式对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借鉴和启示——以成都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为例[J].西南金融,2014(3):20-22. 被引量:6
-
6高丽峰,刘源.面向俄罗斯、朝鲜、韩国的辽宁东北亚金融中心建设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1):30-37. 被引量:4
-
7唐俊波.以利差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保山学院学报,2015,34(2):88-91.
-
8徐维军,罗莛方,张卫国.珠三角财富管理中心的建设模式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9(2):79-84. 被引量:2
-
9史广龙.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应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J].经济纵横,2016(5):113-118. 被引量:1
-
10陈胜男.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双重转型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6(14):157-159.
-
1罗勇.金融危机新形势下跨国公司关联交易现状及对策[J].吉林金融研究,2010(4):7-10.
-
2王雍君.关于税收与经济全球化的几个命题[J].税友,2001(4):14-17.
-
3杜悠,梁振华(图).“次贷”阴霾下谨防“误读历史”——中国工商银行2008年第二期创新沙龙会场速递[J].中国城市金融,2008(6):48-51. 被引量:1
-
4富天.不上市的道理[J].中国企业家,1999(4):48-50. 被引量:1
-
5李建文.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全球500家大企业[J].国际技术经济导报,1998(11):5-10.
-
6对外经贸大学外资课题组.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J].中国外资,1996,0(8):22-23.
-
7龙治泽.中国商业银行开展全球化经营服务的若干思考[J].时代金融,2015(2X):110-111.
-
8吴涛.论中国商业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J].金融纵横,2011(4):38-42.
-
9宋岗新,姜亚琳,袁玲,张建宝,刘扬.滨海新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思考[J].天津经济,2007(5):16-18.
-
10离岸业务[J].河北金融,2011(9):52-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