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课程改革理论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作为体现交往哲学理念的“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这种“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因此这种双方的"对话"同时也是一种彼此的“倾听”,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的关系。今天,河北邯郸的焦美玲老师给我们带来这堂颇有新意的课,正体现了这种“关系”。我注意到焦老师在课堂上始终“面带微笑”———在微笑中“走上讲台”,在微笑中“赞扬”、“追问”、“点评”,在微笑中“想握学生的手”......这微笑是平等与尊重的自然流露,是心灵散发的芬芳。不过,我这里还想说点美中不足:这堂课是否“语文味儿”淡了些?如果离开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只是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又怎样与一堂“情感培养”的班会课区别开来?我总觉得,“对话”也好,“分享”也好,“感情交流”也好,“思想碰撞”也好,都应该以“语文”为基础;换句话说。
出处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12,共3页
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