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防护林带对低丘红壤茶园小气候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防护林带由于对茶树等作物具有良好的防护效果而受到广泛的重视,茶园四周营造防护林带已作为茶树栽培的一项技术措施,但防护林带在茶园中的应用效果,相对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不同防护林下茶园小气候、茶树生长、茶叶品质进行分析比较,探索适合低丘红壤茶园特点的防护林结构,为广大低丘红壤茶区推广营造防护林提供参考。
作者
姚水滨
陈正新
机构地区
浙江省兰溪市茶场
出处
《中国茶叶》
1992年第3期28-30,共3页
China Tea
关键词
茶叶
品质
防护林
红壤
茶园
分类号
S162.54 [农业科学—农业气象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9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7
同被引文献
19
1
张劲松,孟平.
苹果-小麦复合系统SPAC水分运移模拟模型[J]
.林业科学,2004,40(4):2-8.
被引量:7
2
明平生.
茶林间作对茶园生态的影响[J]
.茶叶通讯,2003,30(4):26-29.
被引量:23
3
贺民,张桦,韩梁,胡凤华.
国外松与茶树间作的调查[J]
.茶业通报,1995,17(1):10-11.
被引量:5
4
解子桂.泡桐—茶树混交园综合效益的试验探讨[J].中国茶叶,1995,(2):7-8.
5
徐克定等.茶园间种乌桕林有利于红茶品质的调查研究[J].茶业通报,1987,9(4):34-35.
6
翁友德.茶园问作对茶树生长及生态的影响[J].中国茶州,1988,(4):32-34.
7
张文锦,林春莲,熊明民.
茶树遮荫效应研究进展[J]
.福建农业学报,2007,22(4):457-460.
被引量:26
8
王开荣,梁月荣,张龙杰,李明.
白化茶种质资源的分类及特性[J]
.中国茶叶,2008,30(8):9-11.
被引量:33
9
巩雪峰,余有本,肖斌,陈婵婵,金珊.
不同栽培模式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2008,28(12):2485-2491.
被引量:70
10
黄晓澜,丁瑞兴.
皖南茶桕复合生态系统的土壤肥力特性[J]
.茶叶科学,1989,9(2):109-116.
被引量:12
引证文献
2
1
明平生.
茶林间作对茶园生态的影响[J]
.茶叶通讯,2003,30(4):26-29.
被引量:23
2
侯剑,刘波,尚晓阳,于谦,韩晓阳,张丽霞.
日照茶区‘黄金芽’幼苗松茶间作的效应研究Ⅱ.‘黄金芽’茶苗生长状况及新梢叶片生化成分[J]
.山东农业科学,2020,52(4):38-47.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27
1
安锋,兰国玉,蔡建成.
海南耐荫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热带农业科学,2006,26(1):69-74.
被引量:6
2
巩雪峰,余有本,肖斌,陈婵婵,金珊.
不同栽培模式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2008,28(12):2485-2491.
被引量:70
3
万云,刘桂华,周敏.
栗茶间作茶园主要生态因子特性的研究[J]
.经济林研究,2009,27(3):57-60.
被引量:9
4
杨如兴,吴志丹,张磊,尤志明.
福建人工复合生态茶园的构建技术与模式[J]
.茶叶科学技术,2010(1):21-24.
被引量:13
5
丁立孝,梁青,侯可雷,吕祝章,张波,鞠志国.
林茶间作对山林防火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山东林业科技,2011,41(4):70-71.
被引量:4
6
王辉,张俊.
茶树间作套种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2011,33(4):5-8.
被引量:8
7
杨洁,周毅,刘乃辉,杨怀.
栗茶间作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5(1):67-71.
被引量:8
8
王广铭.
信阳茶区栗茶间作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1):2207-2211.
被引量:11
9
蔡丽,夏丽飞,陈枚,杨盛美,李晓霞,冉隆珣,李友勇,孙云南.
樟茶间作对土壤养分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研究[J]
.茶叶科学技术,2013(2):9-12.
被引量:4
10
杨如兴,张磊,陈芝芝,吴志丹.
闽东红绿茶产区生态茶园建设技术[J]
.茶叶科学技术,2014(2):28-30.
被引量:2
1
夏小欢,付杰,黄磊.
茶园间作技术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2015(16):58-60.
被引量:2
2
张佑栋,江杨.
茶园小气候及其对茶树光合作用的影响[J]
.贵州茶叶,1989(4):8-13.
3
叶川,熊国根,黄庆海,贺湘逸,丁敏.
低丘红壤泡桐——茶树复合种植模式的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2001,13(1):1-8.
被引量:9
4
王国华,周正邦,林卫民.
贵州茶果立体间作的概况[J]
.贵州茶叶,1997,25(4):16-18.
被引量:1
5
徐延军,陈为铸,郑黄河.
茶园中的节水灌溉技术[J]
.农机科技推广,2004(11):35-35.
被引量:5
6
黎健龙,涂攀峰,陈娜,唐劲驰,王秀荣,年海,廖红,严小龙.
茶树与大豆间作效应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7):2040-2047.
被引量:84
7
黎小萍,陈华玲.
茶园生草栽培技术及作用[J]
.中国茶叶,2001,23(1):16-17.
被引量:5
8
张琰,张进.
信阳市栗茶复合经营模式的探讨[J]
.河南林业科技,2004,24(2):20-21.
被引量:1
9
彭萍,侯渝嘉,徐泽,胡翔.
不同类型群落茶园生态效应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04,17(6):769-772.
被引量:14
10
多.,ГД,黎咏秋.
创造茶园小气候的新趋向[J]
.茶机设计与研究,1992(1):24-25.
中国茶叶
1992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