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道德 现代性——论十七年农村小说中的婚变
被引量:3
出处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5-89,80,共6页
参考文献9
-
1盛志德译.康德什么是启蒙[J].哲学译丛,1999,(4):3-3.
-
2柳青《创业史》第二部上券中国青年出版社 1977年6月第一版P89-90 P90
-
3孙谦.奇异的离婚故事[J].长江文艺,1956,:55-55.
-
4[16][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论人的奴役与自由》张百春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P272 P279 P237
-
5[17][18][19]孙犁《孙犁小说选》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1第一版P305 P291 P306 P307 P306
-
6[20][21][22][23][24][25]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作家出版社 1958.7 第一版P205 P225 P232 P133P136 P136 P139 P137
-
7周立波《山乡巨变》下作家出版社1960.4 第一版 P288
-
8[26][27][28]赵树理.《赵树理文集》第2卷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0年5月第一版 P558 P558 P540P542 P558
-
9柳青《创业史》第二部下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6月第一版P313
同被引文献17
-
1张卫中,曾庆江,傅建安,尹岳斌.城市文学笔谈之二[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25(4):73-75. 被引量:5
-
2陈龙.女性命运的时代寓言──论白峰溪剧作“女性三部曲”[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4,31(3):118-124. 被引量:3
-
3谢纳.“十七年”女性文学的伦理学思考[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2):35-39. 被引量:7
-
4高秀芹.文学的中国城乡[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8.
-
5孟广来,牛运清.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柳青专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45.
-
6[美]保罗·鲍威编.向权力说话:赛义德和和批评家的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37.
-
7孙犁.孙犁文集·自序[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2.
-
8赵树理:《三里湾》.上海: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第39页.
-
9茹志娟.《妯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23页.
-
10浩然:《新媳妇.建国以来短篇小说》(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619页.
-
1娓娓.可以共进晚餐吗?[J].佛山文艺,2000(5):6-9.
-
2史晶.世纪末妞妞的爱情理想[J].新疆回族文学,2000(2):27-34.
-
3王晓艳,孙红岩.爱的变奏曲——析十七年农村小说婚恋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7):58-59.
-
4刘世杰.论《琵琶记》的悲剧特色[J].吉安师专学报,1990(4):51-55.
-
5张久丽.品读张爱玲[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2):25-26.
-
6邹忠民.长歌短吟于苍茫尘寰——陈世旭小说的意义[J].创作评谭,1999(2):11-15.
-
7黄晓华.潜隐的现代性命题——论十七年农村小说中的婚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2):77-80.
-
8吴玉玉.“十七年”农村小说中的“情感”问题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5):75-80.
-
9李洪华.论“十七年”农村小说中的“生活故事”与传统文化心理——以柳青《创业史》为例[J].农业考古,2011(6):417-420.
-
10曹祖亢.遗憾的艺术与超越的艰难——由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改编为影视剧引发的思考[J].北方论丛,1998(6):59-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