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实践的主体性解释模式批判 被引量:7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上世纪 90年代以来 ,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其中论文、专著的数量之大是引人注目的 ,而学术观点的丰富、多变也同样是引人注目的。可以说 ,这是一个探索的时期 ,也是一个变化的时期。所谓“变化” ,其涵义是 :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化”的诉求 ,改变了既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面貌 ,增强了研究者的个体化倾向 ,导致了问题和研究范式的转变。如果说 ,既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往往是“经典→问题”的模式 ,那么 ,90年代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则更多地采取“问题→现代西方哲学 (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中介性工具→经典”的方法。这种变化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域、问题及论证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以致某些论著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边界不像它应该有的那样清晰。这既有着逻辑的和现实的深刻根源 ,也是探索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对这种转变的功过作出客观的评价似乎还为时尚早 ,但及时地反思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却是必要而意义深远的。这种反思能使我们更加清晰、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 ,同时也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种方式。有鉴于此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研究》杂志社分别与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召开“唯物史观的理?
作者 刘森林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2-17,共6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 1哈贝马斯 曹卫东 傅德根译.《后形而上学思想》[M].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3-38页.

共引文献73

同被引文献42

引证文献7

二级引证文献1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