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唯了别——“唯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的再诠释
被引量:9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9-65,共7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参考文献10
-
1Williams M M. 1997,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Delhi.
-
2.《大正藏》.二十六、二十七、二十九册[M].毗昙部,..
-
3.《大正藏》.三十一册[M].瑜伽部,..
-
4.《丹珠尔》铅印版[M].西南民族学院,..
-
5高崎直道等 李世杰译.《唯识思想》[M].华宇出版社,1985年..
-
6霍韬晦.《安慧三十唯识释)原典译注》[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9年..
-
7结成令闻.《世亲唯识之研究》上卷[M].青山书院,1956年..
-
8吕澈.《印度佛教源流略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
9释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Macrostone网络版[M].,1998年..
-
10韩镜清.《唯识学的第三次译传》[A]..载《玄奘研究》(第二届铜川国际玄奘学术研讨会文集)[C].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9年..
同被引文献40
-
1汤一介.“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J].青年作家,2007(12):48-53. 被引量:2
-
2汤一介.辩名析理:郭象注《庄子》的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1998(1):45-51. 被引量:20
-
3张岱年.孔子与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1):2-7. 被引量:12
-
4陈鼓应.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兼论道、儒、墨、法多元互补[J].哲学研究,1990(1):100-107. 被引量:39
-
5王中江.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叙事”如何可能[J].中国社会科学,2004(4):45-52. 被引量:16
-
6洪修平,白欲晓.关于中国哲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哲学研究,2002(1):50-55. 被引量:8
-
7尹振环.也谈帛、简《老子》之研究[J].中国哲学史,2002(4):120-126. 被引量:2
-
8王泽应.道家伦理思想的精神实质论[J].湖南社会科学,2001(3):9-12. 被引量:5
-
9巫白慧.梵本《唯识三十颂》汉译问题试解[J].法音,2006(2):15-17. 被引量:3
-
10陆沉.“唯识”与“唯了别”辨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4):71-76. 被引量:2
引证文献9
-
1赖功欧.中国哲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25年历程之概观[J].江西社会科学,2005,25(3):7-16.
-
2陆沉.“唯识”与“唯了别”辨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4):71-76. 被引量:2
-
3周贵华.再论“唯识”与“唯了别”[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4):77-82. 被引量:1
-
4赖功欧.中国哲学三十年研究历程之回顾[J].船山学刊,2008(4):5-12.
-
5肖永明.唯识根本义理辨[J].法音,2009(10):27-32. 被引量:1
-
6成建华.关于“唯识”一词的再思考[J].哲学研究,2013(12):55-59.
-
7成建华.关于“唯识”一词翻译问题的再思考[J].法音,2014(3):12-18.
-
8曹彦.从梵语波你尼文法论证玄奘“唯识”翻译和理解的正确性[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67(6):28-37. 被引量:4
-
9成建华.再论玄奘翻译的准确性——以“唯识”一词为例[J].中国佛学,2015(1):129-139. 被引量:2
-
1陆沉.“唯识”与“唯了别”辨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4):71-76. 被引量:2
-
2周贵华.再论“唯识”与“唯了别”[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4):77-82. 被引量:1
-
3曹彦.从梵语波你尼文法论证玄奘“唯识”翻译和理解的正确性[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67(6):28-37. 被引量:4
-
4张汝伦.重思智慧[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3):1-9. 被引量:22
-
5蔡婷.福柯空间、权力、知识的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2-43. 被引量:2
-
6刘奉祯.论牟宗三对唯识学的判释及科学问题[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5,31(4):43-49.
-
7方立天.印度佛教心性思想述评[J].佛学研究,1995(0):142-157. 被引量:2
-
8胡家祥.美的单面形态面面观[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1):70-74.
-
9罗伯特·奥曼,沈洁(译),吴瑶(译),潘天群(校).不一致的达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5):36-37.
-
10梁涛.卢卡奇物化思想的人道主义解释[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