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对冯道的评价看宋代气节观念的嬗变 被引量:2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从介绍冯道其人入手 ,分析了五代至北宋时期对其评价的变化过程 ,指出这一过程也正是北宋气节观内涵发生变化的过程。“气节”作为一个道德和伦理范畴 ,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原始儒家的气节表现在忠于“道”。从秦汉到五代 ,士大夫基本上仍持原始儒家“从道不从君”的气节观。这种观念在宋初的延续不仅反映在当时人对冯道的评价上 ,还表现在宋初两位最受称誉的宰相———赵普和王旦 ,都被后人认为是“类冯道”。而到了北宋以后 ,法家的“忠臣”概念被纳入了儒家的“气节”范畴 ,“死事一主”的忠节几乎完全等同于气节 ,成为臧否人物的绝对标准。由此 ,不仅对冯道的评价已成定论 ,而且如何评价冯道 ,也成为士大夫是否有气节的标志之一。
作者 路育松
机构地区 中华书局
出处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9

二级参考文献15

  • 1魏良弢.忠节的历史考察:先秦时期[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4,31(1):110-120. 被引量:25
  • 2.《旧唐书》卷七一[M].,..
  • 3.《新唐书》卷九七[M].,..
  • 4《新五代史》卷五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11页.
  • 5《旧五代史》卷九八,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 6《新五代史》卷四九,页554.
  • 7《资治通鉴》卷二九一,中华书局,1956年,9511页.
  • 8《替曹操翻案》,《光明日报》1959年3月19日.
  • 9郭沫若.《谈蔡文姬<胡笳十八拍>》,《光明日报》1959年1月25日.
  • 10剪伯赞.《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光明日报》1959年2月19日.

共引文献81

同被引文献220

引证文献2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