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4-15,共2页
Statistics & Decision
同被引文献15
-
1王维,李仕明,肖磊.全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动态比较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z1):566-570. 被引量:2
-
2左继宏,胡树华.关于区域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26(4):64-67. 被引量:37
-
3左继宏,胡树华.区域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2005(16):23-26. 被引量:18
-
4陈璐璇.我国各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77-81. 被引量:6
-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4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
6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国内及国际区域合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
7李苏慧.我国西部地区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13(6):54-57. 被引量:1
-
8严于龙.我国地区经济竞争力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8(4):109-111. 被引量:47
-
9张为付,吴进红.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体系研究——以长江三角、珠江三角、京津地区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02(C00):35-41. 被引量:8
-
10张为付,吴进红.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2(6):24-28. 被引量:31
二级引证文献12
-
1杨道建,赵喜仓,付星星,吴林.江苏省区域竞争力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22):78-82. 被引量:4
-
2陆岷峰,张惠.我国县域金融竞争力指标的设计与提升路径的研究——以连云港四县为样本的分析[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3(2):9-16. 被引量:1
-
3陈桃红.广西区域竞争力评价与对策:基于层次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1):103-106. 被引量:4
-
4唐娟莉,朱玉春.区域板块的省域竞争力与公共服务设施[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34-39. 被引量:3
-
5企业[J].东方企业文化,2012(5):4-4.
-
6陈桃红.区域竞争力比较视野下西南五省区市的发展策略研究[J].企业经济,2012,31(5):118-121. 被引量:1
-
7陈桃红.基于灰色关联度与聚类分析的西部区域竞争力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2(5):201-203. 被引量:6
-
8蔡伟.我国科技竞争力地区差异响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31(8):98-101. 被引量:2
-
9姜伟.统计分析中对应分析方法应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7,0(15):17-17.
-
10邓俊杰.基于对应分析法对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2(4X):146-146. 被引量:1
-
1王秋丽,纪楠,彭亚棉.用对应分析法研究区域经济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7(07X):209-209. 被引量:1
-
2林芸.影响福建省GDP增长的需求因素分析[J].福建经济,2001(11):18-19.
-
3皮莉莉.经济增长中的需求因素分析——以甘肃为例[J].开发研究,2002(2):9-11. 被引量:1
-
4陈凯.上海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分析[J].上海综合经济,2002(8):4-7.
-
5宾江.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对应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0(03X):329-329.
-
6陈浩然.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河南省经济过剩的需求因素分析[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9(3):28-29.
-
7邓为.从近几年四川消费支出变化情况看刺激需求策略[J].经济体制改革,1999(4):15-19.
-
8熊威.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3):71-75. 被引量:7
-
9谢楚农,龚向明.湖南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特征对应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3,26(4):82-85. 被引量:2
-
10荀守奎,葛玲.安徽省城镇化产业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0(13):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