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0-112,共3页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同被引文献76
-
1张颐武.“纯文学”讨论与“新文学”的终结[J].南方文坛,2004(3):17-20. 被引量:10
-
2余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J].文艺研究,2002(6):15-24. 被引量:171
-
3欧阳友权.互联网对文学性的技术祛魅[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3):55-59. 被引量:15
-
4马大康.从“鉴赏”到“消费”——消费文化与文艺学研究范式变革[J].文艺争鸣,2004(5):20-23. 被引量:9
-
5刘康.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J].中国比较文学,2003(1):38-52. 被引量:58
-
6郑雅钦.手机小说 别样风景[J].多媒体世界,2004(9):82-84. 被引量:1
-
7罗钢,孟登迎.文化研究与反学科的知识实践[J].文艺研究,2002(4):14-19. 被引量:27
-
8周宪.文化研究:学科抑或策略?[J].文艺研究,2002(4):26-32. 被引量:51
-
9支宇.文本语义结构的朦胧之美——论新批评的“文学性”概念[J].文艺理论研究,2004(5):87-96. 被引量:11
-
10田忠辉.文化诗学的三个问题[J].文艺争鸣,2004(6):123-125.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11
-
1郑雅君.一场新媒体文学的话语狂欢——浅析手机短信文学[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8(10):20-22.
-
2张用蓬.辛国云小说创作初探——以《咱爹咱娘》、《蝴蝶》和《大国防》为例[J].泰山学院学报,2008,30(4):17-21. 被引量:1
-
3全展.2007年传记文学研究述评[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9(4):29-31.
-
4郑建华.消费文化视阈中的《兄弟》映像[J].广西社会科学,2008(12):145-148.
-
5郑建华.余华“文革”言说的三重视界[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4):36-41. 被引量:4
-
6叶松荣.社会实践是检验我国现代音乐创作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从审美实践范畴的角度探索建构我国现代音乐创作的评价标准[J].人民音乐,2011(4):34-37. 被引量:4
-
7马青,戚琦.文学研究的特征与价值浅析[J].大江周刊(论坛),2012(7):66-66.
-
8乔以钢.问题与挑战:女性文学学科建设之思[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5):1-5. 被引量:1
-
9赵亮.从文化生活到生活文化——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艺转向[J].宁夏社会科学,2018(5):221-228. 被引量:1
-
10彭黎明.探究文学研究的特征与价值[J].青春岁月,2013,0(9):57-57.
-
1摄影师杜安·迈克尔斯[J].作文素材,2011(14):64-64.
-
2白菜树.和顺印象[J].娘子关,2007,0(6):36-36.
-
3张雪梅,谢默生.时间,又是时间——论读图时代的小说叙述时间[J].当代文坛,2008(2):79-81.
-
4黄怀璞.数码技术与影视美学的关系[J].中国电视,2001(11):29-33.
-
5黄开发,李今.新文学初版本寻访记[J].中国图书评论,2009,32(1):61-68.
-
6欧阳文风.从文学到文学性:图像时代文学研究的重心转移[J].理论与创作,2008(2):48-51. 被引量:2
-
7唐建新.切入时代生活的好题目——关于2014年广东高考[J].语文学习,2014(7):74-77.
-
8利求同.互联网大脑,能阅读思考?[J].书城,2011(4):18-22. 被引量:2
-
9贺景卫.数码技术在时装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09(5):124-125. 被引量:1
-
10唐永芳.浅谈我国网络文学的特征及其思考[J].大学时代(B版),2006(3):29-31.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