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73-76,共4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共引文献18
-
1何小丽.简论鲁迅小说《怀旧》中的秃先生形象[J].上海鲁迅研究,2021(3):126-134.
-
2董广智,刘小中.论《怀旧》的现代小说特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S2):272-274.
-
3方春荣,胡明贵.突围中的建构——鲁迅小说《怀旧》之于中国小说现代化的意义[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1):24-30. 被引量:1
-
4胡自敏.自拟冠心Ⅲ号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78例[J].国医论坛,2006,21(3):33-34.
-
5张卫中.鲁迅早期的翻译、创作与其语言的现代性建构[J].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3,33(3):45-48.
-
6彭耀春,蒋少华.论《怀旧》的审美特征[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8(4):128-134. 被引量:1
-
7费冬梅.《怀旧》的主题与形式——对普实克论文的再讨论[J].现代中文学刊,2015,0(2):42-46. 被引量:6
-
8梁波.从讲“故事”到“讲”故事——浅析废名《莫须有先生传》的小说试验[J].文化学刊,2015(9):147-152.
-
9鲍国华.《小说月报》语境中的《怀旧》——兼论《怀旧》阐释史上的几个问题[J].东岳论丛,2018,39(4):117-123. 被引量:1
-
10江曙.新式学生与清末民初短篇小说文体的演进——以革新前《小说月报》为中心[J].明清小说研究,2020(1):221-236.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50
-
1温儒敏.试论鲁迅的《怀旧》[J].韶关学院学报,1981(1):7-12. 被引量:3
-
2雅罗斯拉夫.普鲁塞克,沈于.鲁迅的《怀旧》: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J].文学评论,1981(5):66-69. 被引量:19
-
3伍斌.《怀旧》──探索“国民的灵魂”的最初尝试──兼与部分研究者商榷[J].鲁迅研究月刊,1994(12):19-23. 被引量:4
-
4彭耀春.《怀旧》研究综述[J].鲁迅研究动态,1988(11):25-31. 被引量:3
-
5叶凡.《怀旧》随笔[J].鲁迅研究月刊,2002(12):81-84. 被引量:2
-
6《鲁迅作品论集》.第184、201页.
-
7王瑶.《(怀旧)略说》,《鲁迅作品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58页.
-
8《哀范君三章·其二》,《鲁迅全集》第7卷,第449页.
-
9周作人.《两种书房》.《鲁迅的故家》,第213页.
-
10周作人.《秃先生是谁》,《鲁迅的故家》,第215页.
二级引证文献7
-
1令狐兆鹏.作为记忆的叙事与文学化的思想启蒙:重读鲁迅小说《怀旧》[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3(2):56-67.
-
2卢建红.作为“开端”和“起源”的《故乡》[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7(3):46-56. 被引量:4
-
3符杰祥,关海潮.“狂人”的前世今生——重识《怀旧》与“王翁”[J].鲁迅研究月刊,2020(7):4-14. 被引量:2
-
4汤昭璇,郭冰茹.《小说史大略》与鲁迅早期的现代小说观[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20,40(9):86-93.
-
5赵陕君.鲁迅《怀旧》杂有恽铁樵批语考[J].现代中文学刊,2022(2):105-111.
-
6李晨,郭春林.“呐喊”的初声及其他——从《怀旧》到《狂人日记》[J].文艺理论研究,2023(6):71-81. 被引量:1
-
7刘彬.嵌套的回忆与对立的形象——鲁迅《怀旧》重释[J].鲁迅研究月刊,2024(1):34-41.
-
1陈稼原.怀旧[J].周末文汇(感悟),2000(1):72-72.
-
2洪治纲.虚构与真实——朱日亮的小说[J].文艺争鸣,2003(5):74-75. 被引量:1
-
3张新颖.重读《废都》[J].当代作家评论,2004(5):59-60. 被引量:10
-
4张丽华.从“故事”到“小说”:作为文类寓言的《怀旧》[J].鲁迅研究月刊,2010(9):4-15. 被引量:7
-
5董广智,刘小中.论《怀旧》的现代小说特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S2):272-274.
-
6柏颜.一捧流沙蔡凤华[J].武侠故事,2014(14):48-53.
-
7《文学评论丛刊》第四卷第一期目录[J].文学评论,2001(1):160-160.
-
8《文学评论丛刊》第四卷第二期目录[J].文学评论,2001(5):135-135. 被引量:1
-
9阅读参考[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1(1):108-111.
-
10彭炳华.关于鲁迅小说的短与典[J].渤海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3):55-57.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