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技术经济》
2004年第3期12-14,共3页
Journal of Technology Economics
同被引文献27
-
1沈建民.信息不对称理论在高校人才招聘中的运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6(4):72-74. 被引量:15
-
2李明慧.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结果与治理[J].技术经济,2004,23(1):62-63. 被引量:26
-
3施鑫华,阮连法.房地产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J].建筑经济,2003(3):53-55. 被引量:12
-
4叶映.企业人才流失及其危机管理[J].经济师,2006(2):153-154. 被引量:21
-
5[美]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M].孙健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4.
-
6杨婕.上海的高房价是怎样"炼"成的[J].市场分析,2003,:27-28.
-
7.[EB/OL].http://www.stats-sh.gov.cn,.
-
8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57.
-
9西蒙.管理行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71-78.
-
10DiMaggio,Paul&Walter Powell.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4,42:726-743.
引证文献5
-
1吴福儿,邱江.高校人才流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5(3):47-49. 被引量:6
-
2陈高森.基于组织趋同性视角的信息不对称下的房地产市场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5,19(10):21-25. 被引量:1
-
3岳莉,窦文莲.高校人才流动问题探究[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1(9):214-214. 被引量:1
-
4张华荣.试析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创业的行为特征[J].南昌高专学报,2012,27(2):81-83.
-
5黄蓉静.基于信息非对称性的高校人才引进问题探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3,27(2):116-119.
二级引证文献8
-
1郭伟锋,林丽琳.实验教学中信息不对称研究[J].管理观察,2008(17):130-132. 被引量:2
-
2缪榕楠,谢安邦.取舍之间——大学教师录用过程的信息经济学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1):46-51. 被引量:4
-
3刘峥嵘,欧阳霞,陈石福.高校教师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40-41. 被引量:1
-
4许培源.房地产市场消费者弱势地位的成因与提升策略[J].商业时代,2008(30):84-85. 被引量:2
-
5许敏武.浅议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中的“近亲繁殖”现象——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3(3):43-47. 被引量:1
-
6王中江.基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的高校教师流失影响因素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7,15(2):119-121.
-
7刘红梅,袁家明,包平.高校非理性人才竞争现状与治理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18(4):40-43. 被引量:13
-
8许洁虹.人力资源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成因及其消减对策[J].中国劳动,2003(9):35-36. 被引量:6
-
1赵振华.论高效率的国有资本经营与国民经济增长[J].燧石,1998(6):25-27.
-
2汪春翔.我国市场经济伦理及其构建[J].特区经济,2005(11):347-348.
-
3贾平.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行为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7):17-18. 被引量:1
-
4詹姆斯·莫里斯:目前世界经济的困境在于“供求问题”[J].金融博览,2013(13):36-36.
-
5贺庆春,李文卿.双重视角下的混合所有股份制经济[J].学术论坛,2006,29(3):90-93. 被引量:3
-
6中外学者谈泛北部湾合作[J].创新,2007,1(5):49-52.
-
7张群,徐晟.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我国银行业诚信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4):41-43.
-
8孙亚忠,葛笑如.政府信用的渊源和理论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4(2):21-23. 被引量:9
-
9人物[J].企业研究,2005(7):4-5.
-
10龚小彪,彭莉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时空演变[J].特区经济,2011(12):265-267.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