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发展》
2004年第1期21-21,共1页
同被引文献128
-
1杨燕绥.规范劳动力市场与灵活就业[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8(S1):62-66. 被引量:17
-
2姜丽美.构建我国大学生“新失业群体”就业保障机制[J].生产力研究,2008(12):79-80. 被引量:11
-
3魏博,张罗云.“啃老族”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初探[J].文教资料,2006(11):212-213. 被引量:4
-
4彭希哲,姚宇.厘清非正规就业概念,推动非正规就业发展[J].社会科学,2004(7):63-72. 被引量:49
-
5张宛丽.非制度因素与地位获得——兼论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结构[J].社会学研究,1996(1):64-73. 被引量:122
-
6蔡昉.中国就业统计的一致性:事实和政策涵义[J].中国人口科学,2004(3):2-10. 被引量:90
-
7吴克明.职业搜寻理论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J].教育科学,2004,20(4):41-43. 被引量:20
-
8蔡昉,都阳,高文书.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经济研究,2004,39(9):18-25. 被引量:332
-
9王菁哲.论社会转型期的青年就业问题[J].青年探索,2002(1):3-6. 被引量:4
-
10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5):96-110. 被引量:460
引证文献23
-
1李郁.非正规就业概念的界定及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5,27(3):212-215. 被引量:14
-
2张红,张连德.单位制下“新失业群体”存在的原因——以阜新为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2-34. 被引量:1
-
3张红,李航.“新失业群体”的社会地位及其社会流动——以“内卷化”为分析视角[J].青年探索,2006(4):26-29. 被引量:10
-
4李杨,陈璐.我国“新失业群体”的困境与对策探讨[J].青年探索,2007(2):27-29. 被引量:8
-
5杨伟国.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基本格局[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21(3):30-34. 被引量:5
-
6林立.对我国青年失业问题对策的再思考[J].黑河学刊,2008(2):136-137. 被引量:2
-
7王伟进.大学生失业与失业津贴制度的选择[J].青年探索,2008(4):84-87. 被引量:5
-
8张守列.近30年中国青年失业群体分类比较[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28-31. 被引量:6
-
9朱芹.“蚁族”“下流化”现象解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31(1):214-215. 被引量:2
-
10滕姗姗,杨植强.社会排斥视角下新失业群体的就业再就业保障研究[J].兰州学刊,2011(5):75-79.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75
-
1王蓉,王晴.高职生压力知觉对躺平行为的影响:家庭功能与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J].心理月刊,2023(12):84-86.
-
2王培培,高克瑞.就业形式对居民收入差异的影响——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J].工程经济,2022,32(2):42-52. 被引量:1
-
3尹晓颖,闫小培,薛德升.国外非正规部门相关概念辨析及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7,16(1):21-26. 被引量:9
-
4商文.临聘人员人力资本实现之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10):73-75. 被引量:2
-
5胡艳荣.当前我国失业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市场,2007(39):10-11.
-
6王芳,赵娜.“非正规就业”概念新解[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12):80-81. 被引量:2
-
7韦永琼.从“知识精英”到“知识工人”——大学生社会身份整体下移趋势探析[J].青年探索,2008(4):28-32.
-
8许光.社会排斥下的城市新贫困群体福利改善研究[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1):65-70. 被引量:5
-
9张付强.我国社区自治改革的内卷化分析——一种空间模型的视角[J].公共管理学报,2009,6(3):77-83. 被引量:25
-
10杨文丽.中国失业人员存在的原因及现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8):122-123. 被引量:1
-
1邓聿文.“新失业群体”给应试教育一记警钟[J].西北职教,2005(1):46-46.
-
2洪大用.北京市职工失业下岗状况分析[J].阵地与熔炉,2000(5):59-61. 被引量:1
-
3管凤梅.浅议失业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J].企业天地,2002(11):33-33.
-
4陈勇慧.闯过去 是一片蔚蓝的天──下岗、分流、再就业[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1998(5):56-58.
-
5孙立平,PHOTOCOME.不能忽视的“新失业群体”[J].中国社会导刊,2004(3):36-37. 被引量:5
-
6李强,胡俊生.探索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之路[J].中国劳动,1999,0(9):13-17.
-
7石朝江.扩大就业与全面建设小康[J].当代贵州,2003,0(7):20-21.
-
8工商记事[J].工商行政管理,2002,0(17):55-55.
-
9丛春霞,杜志渊.下岗失业保障政策与城乡贫困[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04,0(12):30-32.
-
10王守信.实施再就业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劳动,1998(4):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