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2期79-80,共2页
Jinan Journal(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42
-
1许龙.中国古代“美”之本义形成新探[J].江西社会科学,1995,15(3):109-113. 被引量:3
-
2金元浦.文学理论的“越界”问题(专题讨论)——当代文学艺术的边界的移动[J].河北学刊,2004,24(4):93-96. 被引量:59
-
3王德胜.为“新的美学原则”辩护——答鲁枢元教授[J].文艺争鸣,2004(5):6-10. 被引量:47
-
4朱志荣.论日常生活的审美现象与审美本质[J].文艺争鸣,2004(5):24-26. 被引量:6
-
5李春青.我们还需要不需要文学理论?[J].人文杂志,2004(5):6-9. 被引量:4
-
6王元骧.文艺理论的现状与未来之我见[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0(5):7-11. 被引量:14
-
7唐铁惠.试论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的一致性原则[J].文学评论,2004(5):88-93. 被引量:3
-
8陈晓明,孟繁华,南帆,贺绍俊.“文学理论建设与批评实践”笔谈[J].中国社会科学,2004(6):134-139. 被引量:24
-
9李春青.关于“文学理论边界”之争的多维解读[J].文学评论,2005(1):25-29. 被引量:17
-
10李秀萍.关于建国以来文艺学教材建设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1-93.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26
-
1叶明明,徐明君.汉语跨文化传承的文学路径与生活机制[J].汉字文化,2024(14):87-89.
-
2邬婷,刘士成.李渔“生活美学观”与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之比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S2):118-119.
-
3朱立元.后现代主义文论是如何进入中国和发生影响的?[J].文艺理论研究,2014(4):6-17. 被引量:14
-
4戴毅华.“日常生活审美化”学术争论的思想方法问题反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31(4):149-151.
-
5辛子.迷失抑或回归:审美范式的当代转换[J].社会科学战线,2009(9):72-74. 被引量:1
-
6蒋磊.建构·反思·公共性——陶东风近年学术思想的三个关键词[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6):25-33. 被引量:2
-
7曾军.文学理论的学术突围与创新努力——2010年度文艺学学术热点扫描[J].社会科学,2011(1):185-192.
-
8闫听.反思文学理论:从“本质诉求”到“反本质主义”诉求[J].保定学院学报,2011,24(2):82-86. 被引量:1
-
9岑亚霞.海洋美学刍议[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3(1):105-107.
-
10于云.休闲时代的审美契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启示与未来[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3):122-130. 被引量:2
-
1王元骧.文艺学强调艺术本性的研究[J].学术研究,2004(3):10-11. 被引量:6
-
2李文娣.浅谈形式美与艺术本性[J].剧作家,2008(3):172-172.
-
3刘涛.艺术谓何?艺术何为?——从《诗学》探艺术的本性与力量[J].梧州学院学报,2015,25(4):77-80.
-
4张贤根.形式美与艺术本性[J].江汉论坛,2002(5):83-86. 被引量:11
-
5姜元奇.在阐释中理解形式美与艺术本性之间的关系[J].考试周刊,2009(50):45-47.
-
6韦平和.芥川龙之介对鲁迅作品的影响——以《罗生门》和《阿Q正传》的比较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2):63-66. 被引量:2
-
7炎子.闻一多与“中国文学史”编撰[J].现代中文学刊,1999(3):5-12.
-
8霍颜艳.奴役与超越——浅析托尼·莫里森创作中的反思意识[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8):157-158. 被引量:1
-
9新恋爱时代[J].出版广角,2013(4):95-95.
-
10马萧萧书画作品鉴赏[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上半月),200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