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日本研究》
2004年第1期85-89,共5页
Japan Studies
参考文献2
-
1孟庆枢.芥川龙之介与中国文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67-74. 被引量:15
-
2(英)特里·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著,王杰等.美学意识形态[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共引文献14
-
1李秀卿,王玉萍.想象中国古典 抒写人生理想——论芥川龙之介的中国题材作品群[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2):20-24.
-
2王丽莉,刘建男.从道教的角度赏析电影《杜子春》[J].电影文学,2008(24):115-115.
-
3唐琼.盲点的破壳——近十年来芥川龙之介研究综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1(3):66-69. 被引量:5
-
4朱路芳.芥川龙之介及其文学创作历程与特色[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120-124. 被引量:2
-
5林韶南.苦难的生活,孤独的灵魂——浅析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创作思想[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7,25(4):55-58. 被引量:4
-
6李秀卿.芥川龙之介的古典中国情结[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6):159-162. 被引量:3
-
7孙立春.从《中国游记》试论芥川龙之介的东方主义话语[J].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1):147-150. 被引量:5
-
8鲍同,姜毅然.日本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以《大地之子》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3):116-123. 被引量:2
-
9张琢.从中国旅行看芥川龙之介思想之变迁[J].商,2013(21):335-336.
-
10王天鹏.论芥川龙之介《黄粱梦》的取材与主题[J].网友世界,2013(24):65-65.
同被引文献48
-
1乔莹洁.借鉴与创新——评《罗生门》[J].外国文学研究,2000,22(4):82-85. 被引量:2
-
2尚会鹏.土居健郎的“娇宠”理论与日本人和日本社会[J].日本学刊,1997(1):123-132. 被引量:7
-
3成春有.试论芥川龙之介晚期作品思想[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19(1):68-74. 被引量:12
-
4王向远.鲁迅与芥川龙之介、菊池宽历史小说创作比较论[J].鲁迅研究月刊,1995(12):43-47. 被引量:14
-
5森三树三郎,王顺洪.名与耻的文化——中国、日本、欧洲文化比较研究[J].中国文化研究,1995(2):118-123. 被引量:22
-
6刘永,张黎黎,董拓.走向荒诞与旨向虚无——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题材与现实关系简析[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0(6):14-15. 被引量:1
-
7唐琼.中国古典小说的“日本化”——试析芥川龙之介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主要基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8):225-226. 被引量:4
-
8宿久高.《苍蝇》与横光利一的“新感觉”[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3):65-67. 被引量:3
-
9秦刚.现代中国文坛对芥川龙之介的译介与接受[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2):246-266. 被引量:15
-
10肖书文.试论芥川龙之介《鼻子》的深层意蕴[J].外国文学研究,2004,26(5):109-113. 被引量:16
引证文献9
-
1罗玉红.存在式的哲学观与艺术观——芥川小说简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2):38-40.
-
2王桂英.是利己还是无奈——精神分析法分析小说《罗生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3):129-130.
-
3张学焕,荣喜朝.漱石·芥川·利一的社会批判对比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7):75-77.
-
4张琳.从人物性格特征来解读悲剧的由来——以《地狱变》中堀川大公的性格为中心[J].现代交际,2010(1):24-24. 被引量:1
-
5田发宽.《地狱变》中良秀的性格特征分析[J].中南论坛(综合版),2010,5(1):85-86.
-
6刘伟娜.议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特点[J].考试周刊,2013(66):28-28.
-
7张艳.芥川龙之介与鲁迅的历史小说比较——以《素戋呜尊》、《老年素戋呜尊》和《故事新编》为例[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6(5):113-118.
-
8孙海宁.拉康精神分析理论视域下芥川龙之介创作中的“耻感”研究[J].美与时代(美学)(下),2023(11):116-120.
-
9陈学岚.芥川龙之介与鲁迅中日研究比较综述[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0,0(1):81-82. 被引量:1
-
1蹦蹦.中国历史上的女文学家(五)[J].中国女性(海外版),2010,0(3):66-66.
-
2徐贲.今天的文学缺了什么[J].中国新闻周刊,2017,0(13):81-81.
-
3申立名.西沟的秋意[J].黄河,2003,0(3):79-80.
-
4曾耀农.试论无意识在创作中的地位与作用[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1999,1(3):23-25.
-
5张清华.前言[J].长城,2012(5):176-176.
-
6李少雍.从古史及“四史”看史传文学的发展[J].文学评论,1996(4):17-27. 被引量:5
-
7王磊裔.试析希罗多德的神话古史观——以希波战争起因的四个神话故事为例[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4(1):32-34.
-
8刘斌元.诗意地栖居——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理想[J].美与时代(创意)(上),2009(2):12-13. 被引量:1
-
9王岩.略论希罗多德的游历[J].作家,2011(2):81-82.
-
10马金莲.评新时期文学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J].时代文学(上半月),2006(4):143-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