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谈文两篇
出处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52-54,共3页
Journal of PLA Art Academy
-
1高鸿,吕若涵.文化冲撞中的文化认同与困境——从林语堂看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的有关问题[J].华文文学,2002(3):30-36. 被引量:6
-
2王春华.重读《狂人日记》[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4):40-41.
-
3曹书文.论巴金小说创作中的“家族情结”[J].学术论坛,2001,24(5):94-97. 被引量:6
-
4李楠,刘金玲.汤亭亭:中美文化冲撞的参与者和商榷者[J].作家,2015,0(1X):77-78.
-
5陈磊.女性立场的婚恋抒写——论施叔青70年代女性小说[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27(3):39-44.
-
6李晓东.能指与所指的悖谬──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北京人》的喜剧性[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1):42-44.
-
7王亚男.现实主义精神与象征手法的巧妙结合——谈《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J].鄂州大学学报,1996,3(3):15-18.
-
8李松蔚.犯错的价值[J].领导科学,2015,0(18).
-
9石磊,王建光.试论《女勇士》中东西方文化的交错[J].作家,2009(12):87-88.
-
10郑红莲.文化认同视角下《喜福会》中母亲形象及母女关系的内涵[J].电影文学,2010(24):76-77.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