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当代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研究评述
被引量:
24
Discussion on Modern Citizen Society in China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Civil Society(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的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学术界的热点问题.由于这一问题与中国当代社会政治的变迁密切相关,因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拟对当代中国的公民社会研究状况作一简单评述.
作者
李熠煜
机构地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出处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4年第2期92-96,共5页
Journal of Beijing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关键词
中国
公民社会
公民权益
哲学模式
社会基本结构
研究方法
分类号
C912 [经济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45
参考文献
17
共引文献
502
同被引文献
240
引证文献
24
二级引证文献
121
参考文献
17
1
邓正来 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2,(1).
2
方朝晖.
市民社会的两个传统及其在现代的汇合[J]
.中国社会科学,1994(5):82-102.
被引量:76
3
胡承槐.
论“市民社会”及其历史地位──兼评“重建市民社会”[J]
.哲学研究,1999(11):13-21.
被引量:9
4
邓正来.中国发展研究的检视——兼论中国市民社会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4,(8).
5
王岩.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探析——兼论“市民社会”理论的现代意义[J]
.江海学刊,2000(4):108-113.
被引量:13
6
郁建兴.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人文杂志,2000,(3):13-18.
7
郁建兴.
伯恩斯坦的市民社会理论与马克思[J]
.哲学研究,1997(4):17-23.
被引量:8
8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6,(15):181-181.
9
童世骏.
第三个向度─—与政治、经济关系微妙的“市民社会”[J]
.欧洲研究,1995,16(3):36-49.
被引量:8
10
何增科.
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52(1):27-32.
被引量:136
二级参考文献
145
1
郭道晖.
多元社会中法的本质与功能——第二次亚洲法哲学大会述评[J]
.中外法学,1999,11(3):101-107.
被引量:47
2
马长山.
法治进程中公民意识的功能及其实现[J]
.社会科学研究,1999(3):37-43.
被引量:34
3
陈玉刚,俞正梁.
21世纪权力的流变:集中与分散[J]
.学习与探索,1998(6):81-87.
被引量:11
4
苏力.
二十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和法治[J]
.法学研究,1998,20(1):1-13.
被引量:251
5
马长山.
从主人意识走向公民意识——兼论法治条件下的角色意识转型[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7,19(5):24-31.
被引量:16
6
马长山.
公民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J]
.社会科学,1993(8):48-51.
被引量:11
7
马长山.
公民意识: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J]
.法学研究,1996,18(6):3-12.
被引量:200
8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
9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
10
[美]卡尔·A·魏特夫著 徐式谷等译.《东方专制主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7页.
共引文献
502
1
汪湖泉,陈懿珂.
论推荐性标准实施的法治理念[J]
.标准科学,2021(2):14-18.
被引量:2
2
辛国清.
仲裁制度改革思考[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93-96.
3
王艳慧,马金芳.
俄罗斯社会资源配置的模式、影响及启示[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119-121.
4
田志坤.
市民社会与民法的互动关联[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23-26.
被引量:1
5
姜士伟,张成伟.
从公民社会理论看第三部门的合法性[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10):18-20.
被引量:1
6
叶长茂.
人民政协与公民社会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前景[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6(6):19-23.
7
田洁,贺密柱.
奥林匹克运动商业化[J]
.农业经济问题,2002,23(S1):99-101.
被引量:1
8
曹树明.
比较哲学视野下的传统农业社会与海洋社会[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1):4-11.
被引量:2
9
杨宏山.
试论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路径选择[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2(4):4-8.
被引量:11
10
付利利.
建构中国化公民社会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77-78.
同被引文献
240
1
王名,贾西津.
关于中国NGO法律政策的若干问题[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8(S1):100-106.
被引量:61
2
高华.
因特网能加强人际关系与社区参与[J]
.国外社会科学,2000(6).
被引量:4
3
路鹏.
西方公民社会理论演进之概观[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1-5.
被引量:2
4
伍俊斌.
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内涵、限度及其互动[J]
.河北学刊,2007,27(6):64-68.
被引量:9
5
林夏竹.
在建构公民社会中我国媒体的角色定位[J]
.社科纵横,2005,20(2):188-189.
被引量:6
6
连水兴.
大众传媒与公民社会研究的几个问题[J]
.东南传播,2007(8):76-77.
被引量:2
7
胡承槐.
论“市民社会”及其历史地位──兼评“重建市民社会”[J]
.哲学研究,1999(11):13-21.
被引量:9
8
俞可平.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J]
.中国社会科学,1993(4):59-74.
被引量:171
9
马长山.
公民意识: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J]
.法学研究,1996,18(6):3-12.
被引量:200
10
杜万华.
二元社会结构体系及其法理学思考[J]
.现代法学,1996,18(1):5-9.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24
1
李红亚,龙宝新.
从现代公民社会理论看公民教育的构成[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10):10-13.
被引量:3
2
张宏树,刘毅.
媒介素养与中国公民社会构建[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4):49-52.
被引量:2
3
周自豪,张文彬.
公民社会与正确对待社会冲突[J]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6):74-75.
4
刘淑影,于芳.
论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培育[J]
.北方论丛,2006(2):152-156.
被引量:6
5
周国文.
“公民社会”概念溯源及研究述评[J]
.哲学动态,2006(3):58-66.
被引量:59
6
刘明涛.
和谐社会:中国政治发展的社会基础[J]
.宁夏党校学报,2006,8(4):32-34.
7
王虎学.
公民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J]
.重庆社会科学,2009(7):51-55.
被引量:1
8
崔华华,郭媛媛.
论大众传媒在构建公民社会中的作用[J]
.当代传播,2009(4):118-120.
被引量:1
9
胡传明,李艳艳.
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逻辑结构与互动——兼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0(5):8-11.
10
周书焕.
重探公民社会的涵义与特征[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26(4):78-8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21
1
刘文杰.
网络暴力中个体维权困境与平台安全保障义务[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3,31(5):39-57.
被引量:10
2
毛高杰.
嵌合型社会资本与乡村纠纷解决[J]
.民间法,2022(2):176-194.
3
丁笑笑.
解析'热点案件'对公民法律意识的促进[J]
.广东经济,2017,0(3X):237-237.
4
郝继明.
公权力的异化及其控制[J]
.社科纵横,2008,23(7):34-37.
被引量:10
5
周世亮,王华.
社会资本问题研究述要[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74-75.
6
连水兴.
大众传媒与公民社会研究的几个问题[J]
.东南传播,2007(8):76-77.
被引量:2
7
和敬韡.
论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权利思想[J]
.作家,2011(8):128-129.
8
王佳鑫.
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析及其形成模型建构[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1-2.
被引量:1
9
李友梅.
社区治理: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J]
.社会,2007,27(2):159-169.
被引量:202
10
吴琳.
加强公民社会建设,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J]
.行政与法,2007(3):42-44.
1
席绍曾.
对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坚持和发展——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体会[J]
.华东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7(2):45-48.
2
张开华.
浅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的人本思想[J]
.重庆改革,2003(9):19-20.
3
孙文营.
社会基本结构变迁与科学发展观[J]
.理论与现代化,2005(2):4-7.
4
一凡.
要建设学习型社会[J]
.工会博览,2003(3):1-1.
5
李熠煜.
当代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研究评述[J]
.理论参考,2006(2):56-58.
被引量:5
6
段成荣.
关于进一步搞好综合改革工作的若干思考[J]
.China Population Today,2006,23(Z3):32-33.
7
王鉴岗.
中国社团发展与统一战线工作[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23(6):107-111.
8
李.
公民社会的根本特征[J]
.资料通讯,2003(10).
9
庄礼伟.
一个人和一座里程碑[J]
.南风窗,2003(07S):29-29.
10
李一鸣.
大学生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
.吉林教育(综合),2014(8Z):6-6.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