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等学校校园有线电视的定位与社会功能
Orientation and its Social Function of Campus Cable Televis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摘要
本文就高校校园有线电视的定位提出了独特的观点,认为其必须植根于高校独特的环境氛围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之中;同时对高等学校校固有线电视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入和细致地分析;并就高校校园有线电视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出处
《教育信息化》
CSSCI
2004年第3期25-26,共2页
China Education Info
二级参考文献11
-
1李祺.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评述[J].现代教育技术,1998,8(1):43-44. 被引量:1
-
2王新禧.RMVB:影音享受新时尚[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12.
-
3Rob Koennen, Object- based MPEG offers flexibility, EE Times [DB/OL ]. Http://www. eetimes, com/story/ OEG20011112SOO42.
-
4王以宁,郑燕林.流媒体技术及其教育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0(11):65-67. 被引量:30
-
5刘晖.展望世纪教育 纵议热点问题(上)——谈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若干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1,22(9):3-6. 被引量:9
-
6陆芳.网络教育中流式技术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1,11(2):68-72. 被引量:5
-
7钟志贤,杨蕾.21世纪的教育技术:走进教育信息化——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访谈[J].中国电化教育,2002(3):7-10. 被引量:42
-
8南国农.谈谈电化教育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1981,4(2):11-15. 被引量:14
-
9郝文武.教育学的科学化和合理性——论近年来我国关于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反思[J].教育研究,2002,23(10):13-18. 被引量:30
-
10李援朝.图像压缩编码技术及其发展[J].现代通信,2002(11):1-3. 被引量:3
共引文献18
-
1李祺,李春鹏.论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4,25(11):1-7. 被引量:15
-
2陈力军.多媒体技术与高校政治理论课整合应用的效应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26(3):63-65. 被引量:2
-
3王正建.高校电化教育定位与教育技术发展[J].枣庄学院学报,2005,22(2):97-100. 被引量:4
-
4吴增荣,孔凡让,龙潜,张志伟,刘志刚.基于网络的多通道超宽视频系统的研究[J].机电一体化,2006,12(4):55-57. 被引量:1
-
5史红.美育革命性的改革与提升:现代教育技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5(3):88-91. 被引量:5
-
6张守荣,张静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课程建设的思考[J].菏泽学院学报,2007,29(2):140-142. 被引量:4
-
7刘广伟.论信息技术与网络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0(33):177-180. 被引量:4
-
8程新宇,张宇.对体育院校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6(3):72-73.
-
9佘醒,张乐.工科院校美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2):141-141. 被引量:6
-
10田烈,沙捷.多媒体导播系统在体育专业院校的应用: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2):190-192. 被引量:2
-
1裴延峰.通讯技术中数字通讯的优势解析[J].科技资讯,2013,11(30):27-27.
-
2巫荷才.校园有线电视硬盘播出系统的设计与构建[J].中国有线电视,2006(9):947-949. 被引量:1
-
3田军.EoC在校园有线电视网中的应用[J].有线电视技术,2010(7):36-37. 被引量:1
-
4朱乃洲.我的书房 我的梦想[J].乡镇论坛,2015,0(2):47-47.
-
5沈芳妃.狐狸和乌鸦新传[J].语文世界(上旬刊),2005(1):52-53.
-
6尉迟星.舍弃过多的欲望[J].初中生优秀作文,2006(2):64-66.
-
7珉金民.我不想去乡下住[J].学生·家长·社会(上),2014(7):47-47.
-
8崔为安.电视,我该如何对待你[J].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11(4):14-17.
-
9刘天然.上下铺琐忆[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04,0(20):21-23.
-
10张莹.迎奥运,我做主[J].小作家选刊(小学生版),2008,0(8):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