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求索》
CSSCI
2004年第4期162-163,共2页
Seeker
参考文献3
-
1[美]乔纳森·特纳 丘泽奇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下册[M].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97、97-123页.
-
2[美]查尔斯·霍顿·库利 包凡一译.《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M].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6、91、6、92、90、83、90、116、134、132、110、304页.
-
3[美]诺尔曼·丹森 魏中军译.《情感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版.第381页.
同被引文献78
-
1李强.中国大陆城市农民工的职业流动[J].社会学研究,1999(3):95-103. 被引量:229
-
2李强.关于城市农民工的情绪倾向及社会冲突问题[J].社会学研究,1995(4):63-67. 被引量:165
-
3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社会学研究,1996(4):42-52. 被引量:779
-
4张福娟,江琴娣,杨福义.轻度智力落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4):824-827. 被引量:18
-
5钟经华.几个特殊教育重点概念的分析[J].现代特殊教育,2004(10):37-38. 被引量:6
-
6文博.城市化与对农民工群体的歧视[J].农村经济,2005(1):90-91. 被引量:13
-
7甘满堂.社会学的“内卷化”理论与城市农民工问题[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9(1):33-38. 被引量:52
-
8韩克庆,吴忠民.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方式及其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87-90. 被引量:12
-
9江琴娣.随班就读轻度智力落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2):37-40. 被引量:17
-
10王红艳,彭延强.城市化过程中的共生、共享问题[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4(4):45-49. 被引量:2
引证文献12
-
1王慧.同伴指导在轻度智力落后儿童自我概念发展中的意义初探[J].中国特殊教育,2005(6):12-15. 被引量:12
-
2李岚,王东浩.浅析《芙蓉镇》影片叙事中象征符号的运用[J].电影评介,2009(2):36-36.
-
3魏景.对符号互动论的教育学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5):16-18. 被引量:2
-
4张妍,冯健.城乡二元体制下的市民对农民工群体污名化现象解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6):137-141. 被引量:1
-
5李文跃.教学符号互动:课堂情感机制生成的重要路径——符号互动论的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13,29(6):7-13. 被引量:22
-
6侯秀丽.羞愧理论视角下失独群体的情感解读[J].求索,2015(3):19-23.
-
7何涛,宋敏.初级群体与青年大学生的情感支持[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7(4):8-11. 被引量:2
-
8李超,古若村.游荡、找寻、认同:娄烨电影的身体空间[J].电影文学,2016(23):63-65. 被引量:1
-
9鲁婵.“饭圈”与“圈饭”——大学生粉丝群体的互动机制探究[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7,32(4):85-91. 被引量:6
-
10夏琪,陆美静,叶晓玲.中学生QQ闲聊情感体验研究——基于对南京市T中学高中生的调查[J].现代教育科学,2018(2):72-78.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48
-
1彭慧.中职“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基于项目课程提高学习有效性的初探[J].教育科学论坛,2019,0(27):22-25. 被引量:2
-
2毕明茹.真人秀节目中的女性形象建构及传播效果研究——以《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为例[J].传媒论坛,2022,5(22):76-78.
-
3苏洁.大学生追星现象的变迁及发展引导[J].传媒论坛,2022,5(21):94-96.
-
4魏轶兵.改善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自我概念的个案(英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52):10717-10720. 被引量:1
-
5卿素兰,封志纯.普通学校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支持的案例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7):33-38. 被引量:19
-
6王思阳.智障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7(4):146-148. 被引量:8
-
7高梅花.为“随班就读”儿童设立“助学小伙伴”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师,2012(14):69-71. 被引量:3
-
8赵军霞.孩子,班级不能没有你——让随班就读学生找到自信和价值[J].学周刊(上旬),2013(2):27-27. 被引量:1
-
9蒋丹林.随班就读教学中“同伴助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3,33(8):17-19. 被引量:4
-
10张俭民,董泽芳.从冲突到和谐:高校师生课堂互动关系的重构--基于米德符号互动论的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14,30(1):7-12. 被引量:48
-
1吴琼.浅析冯特对米德符号互动论之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5(2):116-120.
-
2储庆.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与行为主义[J].滁州学院学报,2006,8(4):41-43. 被引量:5
-
3王蕾.青少年自我价值感发展研究综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S1):41-43. 被引量:18
-
4董轩.“自我”概念的符号互动主义溯源与评述[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11):35-37. 被引量:1
-
5李立彬.隐蔽意图,因人施方[J].班主任之友(中学版)(上半月),2014,0(7):52-53.
-
6感动.麻烦的妙处[J].中学文科(高中),2008(7):72-72.
-
7张焕.前精神分析时期关于自我的心理学解释[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18-19.
-
8林玲,彭小虎,刘佩铭.互动与自我——米德的互动主义观[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4-7. 被引量:3
-
9石勇.心理逻辑:深入探触人类内心世界[J].南风窗,2016,0(19):90-92.
-
10李瑾.从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看跨文化研究[J].齐鲁学刊,2013(6):102-106.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