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诺贝尔奖现象”与中国教育——与瞿葆奎先生、熊川武先生商榷
被引量:3
出处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4年第1期111-112,共2页
Pek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Review
同被引文献19
-
1张洪雷.创新环境缺失的遗憾——关于我国大陆诺贝尔奖零现象的反思[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12):129-131. 被引量:8
-
2刘海峰.我国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的原因及冲击对策[J].南京社会科学,1999(2):46-48. 被引量:5
-
3童菊芳,丁么明.创新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孝感学院学报,2005,25(1):40-42. 被引量:4
-
4李淑芹.孩子的创造力哪里去了?[J].中国教师,2005(4):16-18. 被引量:3
-
5刘道玉.“李约瑟难题”解析——中国为什么不能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J].学习月刊,2005(10):50-51. 被引量:3
-
6周洪林,吴国平.赢在起点输在终点-对我国传统教育教学所谓基础扎实误区的批判[C]//钟启泉,吴国平.革新中国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17.
-
7许新海,张华.我们离诺贝尔奖有多远[C]//钟启泉,金正扬,吴国平.解读中国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96-398.
-
8[美]马斯洛.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C]/[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与价值.林方,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43.
-
9刘佛年.创造型人才从小就可培养.上海教育小学版,1985,(1):2-3.
-
10[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47-357.
二级引证文献11
-
1田友谊.试论中国教育传统对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影响[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1):9-15. 被引量:6
-
2彭丰富.创新人才培养与基础课程教学的协调统一[J].科技信息,2011(21):24-25. 被引量:1
-
3刘庆琴.美国个人主义文化影响下的教育价值观论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23(4):48-51. 被引量:3
-
4袁文静.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多元化的演变及启示[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3):39-40.
-
5田友谊.文化创新视阈下的创造性人才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12,28(5):77-82. 被引量:6
-
6刘有升,陈笃彬.三螺旋创新视角下的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51-56. 被引量:14
-
7李淑梅.制度化儒家思想视域下李约瑟难题研究[J].高教学刊,2015,1(21):257-258.
-
8黄国辉.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考——以产学研协同发展为视角[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0(3):150-152. 被引量:11
-
9刘莉,董彦邦,朱莉,张梦琪,刘念才.科研评价:中国一流大学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少的瓶颈因素——基于国内外精英科学家的调查结果[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8):23-31. 被引量:23
-
10朱安远.有关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和状元问题的若干史实澄清——兼与陈福季先生商榷(下)[J].科技风,2019(7):194-198.
-
1张承宇,曾屹丹.理解教育的教育价值取向浅析[J].内江科技,2008,29(2):176-176. 被引量:1
-
2自然分材教学[J].广西教育,2009(14):27-27.
-
3言论[J].教育文摘,2010(10):34-34.
-
4毛嫦娟.自然分材教学中教材处理之我见[J].数学教育研究,2013(6):17-17.
-
5陈骁.熊川武和他的理解教育[J].上海教育,2002(3):28-29. 被引量:1
-
6郭晓燕.给后进生插上隐形的翅膀[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16,0(2):76-77.
-
7王竹立.教师如何做教育叙事研究[J].今日教育,2014(10):33-35.
-
8雷保国.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1(8):141-141. 被引量:3
-
9周险峰.理解教育:凸现人文关怀 呼唤教育智慧——《理解教育论》读后[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2). 被引量:1
-
10徐红梅.让“理解教育”与我同行[J].江西教育(综合版)(C),2010(1):1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