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6-17,共2页
Journalism Lover
参考文献5
-
1曹鹏.2003年中国传媒业20个关键词[J].新闻记者,2004(1):17-19. 被引量:6
-
2罗翔宇.手机短信的传播学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22(1):101-104. 被引量:32
-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8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0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
5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第7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
二级参考文献4
-
1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
2[2]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Z].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
3[3]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
4[5]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共引文献36
-
1陶雪玉.论短信的基本文化功能[J].东南传播,2008(11):150-151.
-
2戴舒芩.新宠与假面——手机短信传播的文化解读[J].作家,2010(6):155-156.
-
3叶家红.手机非法短信息的危害及对策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3):63-64. 被引量:1
-
4李频.合法媒介与竞争黑马[J].出版广角,2004(12):8-10.
-
5范红,曲元.手机短信的大众传播功能和效果[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9(6):72-76. 被引量:22
-
6杨艳平,徐兆英.《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评介[J].图书馆论坛,2005,25(2):246-247. 被引量:1
-
7刘超.数字奥运中手机与其他媒体的融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7):12-13. 被引量:4
-
8陈红莲.浅谈短信文学[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78-80. 被引量:7
-
9李东晓.“电视节目中短信热”的冷思考[J].新闻爱好者,2005(8):49-50. 被引量:2
-
10何骅,王治文.短信的影响与教育潜能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26(12):20-23.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21
-
1倪英.校园手机短信文化的调查报告[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4,22(4):8-10. 被引量:7
-
2张文娟.手机短信在公共危机处理中的效能和问题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S3):39-40. 被引量:8
-
3丁妍,沈汝发.手机短信:一种文化新主张[J].中国青年研究,2003(3):6-11. 被引量:51
-
4范红,曲元.手机短信的大众传播功能和效果[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9(6):72-76. 被引量:22
-
5黄海,刘吉发,杨溪.解读大学校园文化新现象:手机短信[J].青年研究,2005(6):15-20. 被引量:10
-
6IEMR.2010年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将达7.34亿[EB/OL].http:llwww.chinallex,vs.com.cn/it/txxw/news/2008/02-02/1154801.shtml.
-
7保罗·利文森·手机[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
-
8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7.
-
9李竹荣,赵永峰.手机新媒体与大学生新媒介素养培育[D].第二届(2008)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论文,2008.
-
10林昂、徐雅宁.突发事件中手机预警信息发布机制浅析[J/OL].今传媒.http://news.163.com/08/0730/10/413IF4UJ00012QEA.html.
二级引证文献22
-
1李正军,陈艳飞.大学校园“拇指文化”的德育视角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7(4):175-177. 被引量:2
-
2周宇豪.以霍曼斯社会交换论分析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行为[J].当代传播,2008(5):27-30. 被引量:5
-
3张琳.从短信文化透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33-134.
-
4黄玉莉.短信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0(6):121-123. 被引量:7
-
5李莹.短信文化流行原因的多维度分析——以大学生群体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2):126-127. 被引量:1
-
6张永红.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8):46-48. 被引量:3
-
7白兴勇.手机阅读初探[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9(2):46-49. 被引量:17
-
8沈娟.大学校园短信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7):114-115. 被引量:2
-
9庄伟.高校手机文化的形成因素与特点[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0(6):113-114. 被引量:8
-
10唐金楠.手机新媒体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运用——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团刊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76-78. 被引量:16
-
1周静.手机短信为广播腾飞发展插上新翼[J].中国传媒科技,2004(7):42-43.
-
2国外早间电视节目类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4):51-51.
-
3肖鹏.浅谈地方电视台发展之路[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3,15(1):103-104. 被引量:2
-
4薛伟.浅谈短信新闻的发展[J].活力,2004(7):156-156.
-
5孙晓宇.关爱不是你想求 想求就能求[J].投资与理财,2014(6):56-57.
-
6刘霄.对地方新闻客户端内容生产的几点思考[J].新闻论坛,2016,30(2):83-84.
-
7金永春.下一站:数字期刊的移动平台[J].传媒,2010(11):13-13.
-
8《东京新闻》采用AR技术[J].青年记者,2013(9):78-78.
-
9姜丞.手机短信:多元与自主的传播时代[J].传媒观察,2006(9):26-27. 被引量:1
-
10神奇的“互动报纸”[J].科幻大王,2010(1):6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