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痴缠的前世今生——论李碧华小说中的宿命观
被引量:6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5-107,共3页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同被引文献22
-
1王敏.百年变迁中的香港文学[J].理论学刊,1997(5):79-83. 被引量:1
-
2李亚萍.一道残酷的风景——解读李碧华小说中的“文革”描述[J].当代文坛,2001(1):48-50. 被引量:6
-
3贾颖妮.新女性主义的高扬——评李碧华言情小说[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1):64-67. 被引量:4
-
4田冰凌.女性的现实命运和理想人格——《红玫瑰与白玫瑰》和《青蛇》之启示[J].铜陵学院学报,2005,4(4):86-88. 被引量:3
-
5袁良骏.简评新浪漫派李碧华[J].江汉论坛,2006(6):106-107. 被引量:3
-
6[4]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2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
7[7]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4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
8[10]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1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219.
-
9严英秀.宿命与反抗:对李碧华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5):59-62. 被引量:3
-
10[英]王尔德著,赵澧,徐京安译.英国的文艺复兴[A].唯美主义[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引证文献6
-
1郑欢.论《胭脂扣》中爱与时代的“异”[J].汉字文化,2021(3):113-114.
-
2李顺立.对李碧华小说文本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45-45.
-
3陈敏.绣屏上的白鸟与蝴蝶标本——简析张爱玲、李碧华小说之不同[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50-54. 被引量:5
-
4陈民镇.古典与现代的书写——试析李碧华小说的文化底色[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3):33-36. 被引量:1
-
5古大勇,陈晓兰.论香港作家李碧华言情小说的诡异之风[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5):54-57. 被引量:1
-
6唐啟瑜.李碧华笔下女性的抗争精神及其现实意义[J].文教资料,2019(9):12-13.
二级引证文献7
-
1卢芸.李碧华小说研究综述(2000—2009)[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0):99-102. 被引量:6
-
2何烨.镜中人——浅析张爱玲与李碧华笔下的男性形象[J].商场现代化,2011(32):86-91. 被引量:2
-
3左荣.重探经典电影《胭脂扣》的主题内涵[J].电影文学,2014(9):101-102. 被引量:1
-
4唐啟瑜.李碧华笔下女性的抗争精神及其现实意义[J].文教资料,2019(9):12-13.
-
5徐宝君.张爱玲与李碧华小说爱情、生命观之比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2):18-20. 被引量:2
-
6颜敏,王智娜.现代中国女性写作的代际传承:论张爱玲对李碧华创作的影响及意义[J].惠州学院学报,2020,40(1):70-76.
-
7贾芹越.李碧华小说的变异修辞艺术[J].焦作大学学报,2023,37(2):28-32.
-
1曹五木.书简(节选)[J].诗林,2009,0(2):23-24.
-
2张冬梅.略论萨特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4-46. 被引量:2
-
3夏良勇.李碧华的小说中的宿命主题[J].群文天地(下半月),2012(5):50-50.
-
4梁小斌.重建隐喻大同[J].书城,2004,0(12):69-69.
-
5曾思艺.爱情诗艺术手法的创新--试论阿赫玛托娃的早期诗歌[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3(4):50-54.
-
6陶林.博尔赫斯的遗产[J].艺术广角,2014(1):51-58.
-
7徐刚.“碎片”“传奇”与历史的“魅影”——近年来长篇小说历史叙述的几个侧面[J].创作与评论,2015(10):4-12. 被引量:2
-
8杜云云.诗的自然主义隐喻——评斯蒂芬·克莱恩诗歌《在沙漠里》[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8):138-139. 被引量:1
-
9黄锦华.爱敦于我即一天堂——评哈代《还乡》中的爱敦荒原[J].百色学院学报,1998,12(2):88-91. 被引量:1
-
10赵惠霞.论隐喻思维在文学中的表现[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27(11):99-102.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