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意象”到“象征”:30年代汉语象征诗学的拓展——以废名、卞之琳、何其芳的诗歌创作为例 被引量:4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从汉语诗学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30年代的诗学理论侧重于主“智”,主“智”的诗学强调创作主体对于其对象的自主性“构建”活动,它可以人为地通过对语词的排列、组合或中断、省略,来营造一种需要智力活动参与的诗学形态与氛围,以使接受者通过对这一特定形态与氛围的智力性“赏玩”来“体味”其间的奥妙。主“智”的诗学携带着汉语诗学浓郁的文人传统,这就形成了一种力求使西方现代诗学与中国传统诗学能进一步趋于“融和”的发展路向,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了以后汉语诗歌的基本精神面貌及其发展形态。
作者 贺昌盛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37-141,共5页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1

  • 1袁可嘉.《诗与主题》[N].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1947年1月14、17、21日.
  • 2卞之琳.《关于(鱼目集)》[A].李健吾.《李健吾文学评论选》[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6页,第107页.
  • 3卞之琳.《(魏尔伦与象征主义)译者识》[J].新月,1932.
  • 4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A].李赋宁译.《艾略特文学论文集》[C].[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
  • 5袁可嘉.略论卞之琳对新诗艺术的贡献[J].文艺研究,1990(1):75-82. 被引量:42
  • 6袁可嘉.《谈戏剧主义——四论新诗现代化》[N].[天津]《大公报·星期文艺》,1948年6月8日.
  • 7参钱钟书.《宋诗选注·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 8朱光潜.《诗与谐隐》[A]..《诗论》[C].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 9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 10李广田.《画廊集·题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3页.

共引文献63

同被引文献33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