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
出处
《科学中国人》
2003年第8期20-22,共3页
Scientific Chinese
同被引文献21
-
1关世杰.试论二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5(5):50-58. 被引量:15
-
2郑辰.《刮痧》走向人类的家园[J].电影艺术,2001(2):69-73. 被引量:2
-
3熊晓正.“人文奥运”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49-151. 被引量:55
-
4朱向东,程召涛.中国传统营造思想与“墙”文化[J].山西建筑,2005,31(8):1-2. 被引量:2
-
5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背景下的教育战略[J].科学中国人,2003(9):53-55. 被引量:2
-
6黄岚.环境和行为关系——人居空间模式的比较分析[J].安徽建筑,2006,13(2):11-12. 被引量:5
-
7H·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15.
-
8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2.
-
9(日)篠田基行 王德深译.体育思想史[Z].北京:国家体育委百科全书体育卷编写组编印,1984..
-
10熊晓正.试论古代中西体育文化选择取向的差异[C].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体育史论文集(四)[C].北京:商务出版社,1989..
引证文献5
-
1郑国华,郎勇春,熊晓正.理解的艺术——从中西体育文化历史比较的视角评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0):7-12. 被引量:10
-
2齐国平,孟亚男.“此在”与“共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存在主义视角[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8(4):19-20.
-
3郑国华,熊晓正,王永.竞技运动何以能在西方产生——从中西体育文化历史比较的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20-1622. 被引量:24
-
4邵芊.中国“墙”现象与西方规划理论的冲突[J].科教文汇,2007(10Z):216-216.
-
5张铌,李田新.跨越障碍,促进互融——从电影《刮痧》谈起[J].电影评介,2011(13):39-40.
二级引证文献33
-
1黄璐,吴新宇,佘梦兴,邱新宇.中国是否产生过体育——论体育起源兼评《理解的艺术》一文[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2(1):1-6. 被引量:31
-
2李勇勤,刘刚,郑国华.我国近四年体育文化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9):1172-1175. 被引量:8
-
3王兆怔.对比古代中西方体育文化——从四个角度对两者进行差异性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3):109-110. 被引量:3
-
4徐勤儿,高晶.竞技体育的西方文化渊源[J].体育文化导刊,2008(3):39-40. 被引量:2
-
5卫京伟.中西体育文化果真是同一种体育文化吗?——与《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论”的质疑》作者商榷[J].体育学刊,2008,15(3):9-12. 被引量:8
-
6崔怀猛.武术与竞技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8(7):35-37. 被引量:2
-
7雪剑.体育文化史与中西古代体育文化比较中的若干误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1):1479-1481. 被引量:8
-
8蔡艺,吴光远.析体育文化“有古今无中西”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8(11):33-35. 被引量:1
-
9胡勇刚.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及深层意蕴下的竞技观[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7):14-18. 被引量:14
-
10陈珊,汪美霞.跨文化因素对中国武术国际推广的影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3):139-140. 被引量:1
-
1汪涛.反思中西文化比较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4):276-279. 被引量:9
-
2任文娅.华夏源、民族根,龙腾盛世——漫谈中华龙文化[J].群文天地(下半月),2011(1):6-7. 被引量:3
-
3吴永锋.以开阔的胸怀推进中西方文化交流[J].卷宗,2014,4(3):467-467.
-
4戴乐平,杜楠.浅析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J].才智,2011,0(17):234-235.
-
5易纲.创新之本[J].新世纪周刊,2010(2):44-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