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机制下绿色瓶颈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制约及其对策
被引量:2
Restrictions by green barriers in WTO system on China's export and trade, 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出处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4年第4期10-12,共3页
Heilongjiang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二级参考文献4
-
1马津.《主要发达国家的“绿色技术壁垒”状况》[N].《中国工商报》,2001年3月15日第二版.
-
2马晓野.《人世后我国能否构筑绿色壁垒》[N].人民网,环保,绿色风标,2001年10月20日.
-
3肖勤福.《全球环境“两极分化”》[N].《环球时报》,2002年12月26日第七版.
-
4联响.《环保的幌子和门槛》[N].《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2年11月04日第三版.
共引文献36
-
1陈映雄.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9(10):51-53.
-
2徐争辉.关于我国外贸出口受阻绿色壁垒的若干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5):49-51. 被引量:2
-
3冯启文.对绿色壁垒的理性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2(4):44-47. 被引量:2
-
4郭登科,郭颖洁.绿色壁垒之法律透析[J].现代法学,2004,26(6):140-144. 被引量:6
-
5姜红.绿色壁垒问题的理性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4,18(6):94-96. 被引量:10
-
6牛建军.TBT协定的理性分析及启示[J].商业研究,2005(6):63-65.
-
7余晓敏.“道德消费主义”:欧美管理学界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甘肃社会科学,2005(4):237-241. 被引量:10
-
8邹凤羽.论新时期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制约及其对策[J].江苏商论,2005(7):76-78.
-
9吴翠霞.也谈国际贸易中的恶意绿色壁垒[J].商业时代,2006(13):34-35. 被引量:4
-
10王瑾,寿哲均.国际纺织品贸易中环境标志制度的经济学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12):97-102.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4
-
1刘祖生,吴媛媛,胡月龄,屠幼英.论湖南黑茶产业在新世纪的发展[J].茶叶,2009,35(4):199-202. 被引量:8
-
2陈历清,陈辉球,唐常青.安化黑茶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茶叶通讯,2011,38(2):30-32. 被引量:15
-
3方时姣.WTO绿化趋势刍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2):74-77. 被引量:10
-
4杜红权,梁志良.加快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的完善[J].对外经贸实务,2004(2):11-12.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5
-
1刘祯.安化黑茶产业的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16):30-31. 被引量:4
-
2闫寒,纪亚楠.茶业电子商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福建茶叶,2016,38(8):50-51. 被引量:3
-
3周紫盈,康智灵.安化黑茶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与提升对策分析[J].茶叶通讯,2016,43(3):46-52. 被引量:4
-
4陈珍妮,张宇平,贺曲夫.安化黑茶的出口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9,0(8):152-154. 被引量:4
-
5胡佳艺,陈佳艺,陈思思.湖南高桥黑茶红色文创产品非洲市场国际化研究[J].中国商论,2023(7):79-82.
-
1汤明洁,朱彤.WTO体制下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挑战[J].国际经贸探索,1999,15(3):7-9. 被引量:2
-
2华福.我国为何要坚持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复关”[J].经济问题,1995(5):11-12.
-
3保华.为什么中国要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WTO[J].科技与企业,2000(1):16-17.
-
4王双平.关贸总协定与中国开放经济[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1994,12(1):15-22.
-
5周果果.中国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发展分析[J].当代经济,2008,25(12):82-83.
-
6郭言.正确认识加入WTO的利和弊[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0(Z1):7-9.
-
7改革开放[J].港口科技,2001(12):22-26.
-
8李.中国不急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J].当代社科视野,1995,0(11):30-31.
-
9陈东晓.美国学者谈最惠国待遇以后的中美经贸关系[J].国际展望,1994(17):11-12.
-
10言重.怎样看待花卉产品进口税率下调问题[J].中国花卉园艺,2002(5):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