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求是》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51-53,共3页
同被引文献18
-
1周胜,张希良.可再生能源综合评价体系探讨[J].环境保护,2004,32(10):48-51. 被引量:11
-
2张正敏,王革华,高虎.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84):26-32. 被引量:28
-
3邵强.我国能源现状及可再生能源开发问题[J].西部探矿工程,2005,17(4):208-209. 被引量:9
-
4何平,詹存卫.中国能源利用的环境安全及其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32-37. 被引量:4
-
5李俊峰,时璟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制度保证[J].建设科技,2005(12):12-13. 被引量:3
-
6蔡国田,张雷.中国能源安全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6):79-87. 被引量:29
-
7李俊峰,时璟丽.国内外可再生能源政策综述与进一步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建议[J].可再生能源,2006,24(1):1-6. 被引量:88
-
8庄幸.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国家行动和政策[J].环境经济,2006(4):35-36. 被引量:9
-
9周大兵.开发可再生能源 促进可持续发展[J].理论前沿,2006(12):5-8. 被引量:2
-
10王惠君,王文泉.木薯应用及发展对策的思考[J].西南农业学报,2006,19(B09):380-383. 被引量:17
二级引证文献26
-
1叶华明,吴青贤.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8):161-161. 被引量:3
-
2马谈斌.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三原则——就地、大量、简易还田[J].江苏农业学报,2008,24(4):436-439. 被引量:10
-
3刘丛,王立晶,孔鹏.风力发电发展政策及电价机制的研究[J].电力科学与工程,2009,25(1):5-9. 被引量:4
-
4李兴旺,蒋晓.东海县秸秆综合利用分析[J].农产品加工,2009(3):50-51. 被引量:1
-
5袁成宇,张云竹.海南木薯机械化种植技术初探[J].农业机械,2009(2):80-81. 被引量:3
-
6宋昭峥,蒋淑丽,王瑾瑜,柯明,蒋庆哲.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发展[J].当代化工,2009,38(6):635-638. 被引量:3
-
7闵义,王静,姚远,胡新文,郭建春.木薯AGPase酶活性及其同工酶位点检测[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0,29(2):298-302. 被引量:3
-
8袁成宇,梁栋,廖宇兰,林茂.浅谈我国木薯种收机械化技术[J].现代农业装备,2010,31(1):79-81. 被引量:8
-
9邹璇.能源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J].经济问题探索,2010(7):33-39. 被引量:18
-
10汪岗,王琦,刘小勇.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1,23(5):9-9.
-
1我国对重污染的产品拟征消费税[J].浙江化工,2008,39(7):33-33.
-
2Fiona Forde.Sharing the Load——FootontheGas[J].ChinAfrica,2016,8(3):14-16.
-
3新闻热评[J].中国石油企业,2015,0(12):16-16.
-
4卫东.灵活燃料技术[J].汽车之友,2007(12):78-79.
-
5陶文生,荣绍斌.浅谈水煤浆的应用前景[J].煤炭技术,2002,21(6):74-75. 被引量:2
-
6新能源汽车:将绿色环保进行到底[J].电源世界,2011(5).
-
7王敏.清洁能源二甲醚有待破局[J].科技中国,2008(9):60-63.
-
8杨立志(译),张志仁(校).大同特殊钢炼钢废弃物的再生利用[J].太钢译文,2005(4):66-71.
-
9疏达.材料生态制备技术[J].世界科学,2008(7):25-27.
-
10刘兴.坚定信心走出发展的“严冬”[J].现代塑料,2015(1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