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药复方研究思路的探讨
被引量:
1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中药复方研究是中医药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中药复方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作者在对中药复方研究全面思考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目前的几种研究模式,提出并推荐中药复方的系统研究模式,并认为中药复方的研究应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
作者
李伟东
蔡宝昌
机构地区
南京中医药大学
出处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16-218,共3页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Research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关键词
中药复方
研究模式
系统研究
分类号
R28 [医药卫生—中药学]
R285 [医药卫生—中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3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165
同被引文献
220
引证文献
17
二级引证文献
108
参考文献
11
1
许济群.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18.
2
姚新生,胡柯.
中药复方的现代化研究[J]
.化学进展,1999,11(2):192-196.
被引量:58
3
陈耀祖.
开展中药复方研究的几点思考[J]
.科学,1997,49(2):41-44.
被引量:2
4
曾凌云,曾有顺.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和开发思路[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7,4(6):10-11.
被引量:7
5
何柏涛.
中药复方研究的思考[J]
.基层中药杂志,1996,10(2):3-4.
被引量:3
6
何祥久,邱峰,姚新生.
中药复方研究现状和思路[J]
.化学进展,2001,13(6):481-485.
被引量:46
7
王泽时,俞丽霞,李范珠.
复方中药研究的思路与体会[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1):83-84.
被引量:3
8
香港科技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中药研究与开发综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05.
9
黄成钢.
中药研究的必然趋势——中药复方系统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2000,35(7):433-434.
被引量:27
10
沈燕,吴立军,王本祥,高栋才.
参附汤体内代谢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1,18(1):23-26.
被引量:26
二级参考文献
33
1
孙启明.
中药注射剂研制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合理组方[J]
.中成药,1984(2):4-5.
被引量:1
2
任祺润,朱越红,陈美玲,朱敬常,余龙英,廖耀良,李永宁.
羚翘解毒丸工艺改革的研究[J]
.中成药,1983(1):12-14.
被引量:2
3
孙卫民,孙瑞元.
中药方剂研究的正交t值法[J]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1):41-45.
被引量:41
4
金若敏,李仪奎,朱申成,吴洁.
大黄附子汤温阳通便作用的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6):3-5.
被引量:19
5
裴妙荣,闫润红,廖晖,杨文珍,王世民.
四逆汤配伍作用的化学及药效学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6,12(3):10-13.
被引量:30
6
刘学华.
试以耗散结构原理探讨方剂的配伍作用[J]
.浙江中医杂志,1993,28(9):418-419.
被引量:2
7
王力倩,余上才,李仪奎,李悦.
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苦参、仙鹤草的抗肿瘤作用[J]
.中国中医药科技,1995,2(5):19-21.
被引量:74
8
乔连厚,王红青,李东芳.
安脑定痛冲剂治疗血管性头痛100例[J]
.中成药,1995,17(9):25-26.
被引量:2
9
林似兰,赵陆华,吴智南.
大黄、黄连、黄柏、黄芩在复方汤剂中的反应研究——配伍变化对有效成分溶出率的影响[J]
.中草药,1989,20(6):10-15.
被引量:35
10
王宪楷,赵同芳,赖盛.
中坝鹅掌叶附子中的生物碱研究Ⅰ[J]
.中国药学杂志,1995,30(12):716-719.
被引量:29
共引文献
165
1
马悦颖,李沧海,李兰芳,霍海如.
关于中药复方研究的几点思考[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11):68-71.
被引量:11
2
何祥久,王乃利,邱峰,姚新生.
瓜蒌薤白白酒汤螺甾皂苷类活性成分研究[J]
.药学学报,2003,38(6):433-437.
被引量:9
3
尚遂存.
冲出“围城”,实现中草药现代化[J]
.河南中医,2004,24(8):9-10.
4
梁剑平,张应禄,李滋睿.
兽用中草药研究开发展望[J]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4,21(9):1-3.
被引量:6
5
刘华栋,任启生,宋新荣.
中药复方化学研究概况[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4,10(6):69-70.
被引量:9
6
马路,刘剑刚,史大卓.
均匀设计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3):278-281.
被引量:28
7
徐培平,朱宇同,张美义,朱元晓.
多目标优化技术在中药复方药物筛选及组方优化中的应用[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2):35-39.
被引量:6
8
刘红林,程牛亮,赵建滨,牛勃,覃秀桃,杨涛.
中药复方补益剂对不同细胞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36(3):312-314.
被引量:6
9
赵通海.
开拓进取 再创辉煌 为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测绘保障和服务[J]
.城市勘测,2005(3):4-7.
10
梁剑平,张应禄,李滋睿.
兽用中草药研究开发展望[J]
.中兽医医药杂志,2005,24(4):21-23.
被引量:13
同被引文献
220
1
童荣生.
自由基与心血管疾病[J]
.现代临床医学,2007,33(z2):188-191.
被引量:8
2
马悦颖,李沧海,李兰芳,霍海如.
关于中药复方研究的几点思考[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11):68-71.
被引量:11
3
殷文光,李曼玲,刘淑芝.
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12):60-64.
被引量:8
4
钱俊臻,王伯初.
橙皮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0,22(1):176-180.
被引量:103
5
王喜军,张宁,孙晖,孙文军.
六味地黄丸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
.中国天然药物,2004,2(4):219-222.
被引量:114
6
沈群,罗佳波.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特殊性[J]
.中成药,2004,26(8):665-666.
被引量:17
7
赵琰,李宇航,王庆国,屈会化,周冠芬,贾玉森,张冬梅,钟相根.
半夏泻心汤不同性味拆方对胃溃疡大鼠血清胃泌素的影响[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10):45-47.
被引量:38
8
梁青云,董元玉.
浅谈中药复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J]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10):40-41.
被引量:2
9
侯小平,何新新,苏薇薇.
中药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技术[J]
.中药材,2001,24(5):370-371.
被引量:30
10
伍小波.
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在中药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J]
.现代中医药,2004,24(6):51-54.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17
1
马悦颖,李沧海,李兰芳,霍海如.
关于中药复方研究的几点思考[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11):68-71.
被引量:11
2
王青,曹进,叶兆波,车镇涛.
中药复方初级指纹图谱库的建立和应用[J]
.中医药学刊,2006,24(4):659-662.
被引量:5
3
吴振华,周本宏.
由“洋中药”引发的思考[J]
.中国药房,2006,17(14):1052-1053.
被引量:4
4
邓子华,邓虹珠.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概况[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4):563-564.
被引量:6
5
王丽静,贾晓斌,陈彦,封亮,宋师花.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
.中成药,2008,30(9):1343-1346.
被引量:34
6
罗向华.
浅谈中药复方研究的现状和思路[J]
.海峡药学,2009,21(9):204-206.
被引量:2
7
许恒忠,李金英.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概况[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7):1535-1537.
8
俞炜.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存在问题的探讨[J]
.海峡药学,2011,23(1):162-163.
被引量:1
9
惠婷婷,夏忠庭,张兰兰,周水平.
中药复方药效成分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2012,9(6):8-9.
被引量:5
10
信晨曦,梁洁,周昱杉,杨川川,徐晖.
中药复方制剂配伍机理的研究概况[J]
.中国新药杂志,2018,27(24):2895-2900.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
108
1
门磊,张梦莹,胡文忠.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复方木鸡颗粒中金雀花碱、苦参碱、槐果碱和槲皮苷的含量[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20,37(2):131-135.
被引量:6
2
胡晓阳,赵启腾,朴圣爱.
葛花解酲汤及其拆方组对急性酒精中毒小鼠保护作用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0(1):18-21.
被引量:8
3
许凤清,汪宁,刘金旗,周安,段金廒,丁安伟,朱荃.
通窍活血汤的液相指纹图谱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12):1-4.
被引量:5
4
郭宏彦,涂禾,冯光富.
指纹图谱评价中药质量的研究现状[J]
.四川中医,2007,25(2):50-51.
被引量:6
5
刘强,林江.
略谈中医药研究中的方法与原则[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2):128-131.
被引量:1
6
文占权.
中药国际营销面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政府应对策略[J]
.中国药房,2007,18(24):1841-1843.
被引量:6
7
谭睿,茆灿泉,李迪强.
HPLC技术在民族医药植物信息规范化中的应用[J]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08,40(5):65-69.
被引量:2
8
黄艳平,邢爱华,王媛,李晶华,许晶,安群星,杨芳,白文涛,王海涛,史梦远,徐志凯,黎志东.
抗人免疫缺陷病毒中药复方研究进展[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3):285-287.
被引量:6
9
刘振民,胡燕,余鸿生,盛杰.
认识和把握中药现代化进程 加快其发展步伐[J]
.广东药学院学报,2009,25(1):97-100.
被引量:2
10
高永军.
中药复方抗艾滋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职业与健康,2009,25(24):2816-2818.
被引量:5
1
范艳玲,李克英,董兴红,刘咏梅.
对便秘病人诊断的全面思考[J]
.工企医刊,2004,17(6):95-95.
2
施俊.
把握中医防治肿瘤的关键:“证”的全面思考[J]
.医学与哲学(B),2010,31(8):67-68.
3
李国熊.
诊断慢性胃炎时的思考[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12):727-729.
4
陈镜合.
现代中医内科急症临床思维[J]
.中国中医急症,2001,10(1):7-8.
被引量:8
5
李敏,储全根,金锋.
清代医家以运气治伤寒的学术思想浅述[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69-71.
被引量:2
6
郝佳梦.
中医和谐观的理论来源及意义[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2):122-123.
被引量:1
7
吴忠文.
《伤寒论》辨证新论概说[J]
.中医药导报,2005,11(12):1-4.
被引量:1
8
首届全国经方及经典名方研究与临床应用高峰论坛暨国医名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传承研修班[J]
.中医杂志,2016,57(15):1350-1350.
9
李伟东,蔡宝昌.
中药复方化学研究思路与方法[J]
.Journal of US-China Medical Science,2006,3(4):6-8.
被引量:5
10
刘友成.
浅谈我对中医推拿现状的一点忧思[J]
.按摩与导引,2008,24(3):42-42.
被引量:1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4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