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4年第6期16-16,共1页
Special Economic Animal and Plants
同被引文献24
1 胡彦武,关颖丽,谢庆往.长白山区野生铃兰不同药用部位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J] .北方园艺,2011(8):191-192. 被引量:2
2 吴超,马正丽,刘珺,任宏.超临界萃取法提取铃兰有效成分精油的研究[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9,30(6):343-344. 被引量:3
3 杨秀娟,赵晓燕,马越,吴秋波,马荣山.红凤菜中活性物质的提取及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J] .食品科学,2005,26(11):78-81. 被引量:16
4 夏小环,王静,尹梅,陈志伟,陈善娜.非洲菊叶外植体组培中影响褐化因素及机理初探[J] .西南农业学报,2006,19(1):136-138. 被引量:16
5 张俊琦,罗晓芳.牡丹组织培养中褐化的发生原因与防止方法的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5):720-724. 被引量:49
6 李俊,黄锡山,张艳军,苏小建,何星存.超声波法提取罗汉果多糖的工艺研究[J] .中药材,2007,30(4):475-477. 被引量:30
7 许晖,孙兰萍,张斌,石亚中,伍亚华.花生壳总黄酮乙醇提取工艺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07,28(8):135-139. 被引量:39
8 王栋,买合木提.克衣木,玉永雄,胡艳.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及其防止措施[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1):7-10. 被引量:42
9 Kim D, Lee K W, Lee H J, et al. Vitamin C equivalent antioxidant capacity (VCEAC) of phenolic phytochemicals[J].J Agric Food Chem, 2002, 50(13): 120-125.
10 陈瑶瑶,庄卫东,黄枝英,叶丽娇,曾雪莲.蝴蝶兰花梗腋芽诱导及防褐化的研究[J] .福建热作科技,2010,35(3):1-3. 被引量:6
引证文献3
1 刘梦雪,姜辉,陈剑锋,张宇.野生铃兰全株中抗氧化物质提取的工艺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154-154. 被引量:1
2 姜辉,刘梦雪,马凤霞.野生铃兰全株中有效成分的抗氧化性研究[J] .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2016(11):161-163.
3 焦晓霖,缪天琳,张秀梅,王长宝.铃兰组织培养中褐变的防治研究[J] .中国林副特产,2019,0(6):21-23. 被引量:1
1 潘侠.草本植物铃兰的开发利用[J] .林业实用技术,2005(2):45-45. 被引量:1
2 刘东周,杨家民,李兰.铃兰染色体核型分析[J] .中草药,1989,20(2):34-34. 被引量:1
3 姜玉贵,叶鸿玲.名贵香料植物—铃兰[J] .中国野生植物,1991(1):39-40. 被引量:1
4 王晓岚.铃兰(Convallaria keiskei Miq)的组织培养[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1):8-9. 被引量:4
5 孙博宁.铃兰[J] .中国花卉盆景,2009(8).
6 孙禄,张宝香.铃兰的栽培与利用[J] .特种经济动植物,1999,2(5):17-17. 被引量:1
7 邓晓梅,周秀涛.铃兰愈伤组织诱导及芽的分化[J] .上海农业学报,1998,14(1):55-57. 被引量:4
8 娄凤菊,连立峰,周玉秋,王晓云.铃兰的栽培与应用[J] .特种经济动植物,2004,7(9):22-22. 被引量:2
9 李国泰.铃兰染色体的核型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2006,35(1):72-74. 被引量:1
10 马成亮.铃兰的栽培及利用价值[J] .特种经济动植物,2002,5(3):25-25. 被引量: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