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观物取象:艺术创造的基本方式
被引量: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从自然之象到意中之象 ,进而成为艺术之象 ,这是艺术创造者凭借对客观自然的情感感受 ,进行艺术构思和艺术创造的升华与飞跃。观物取象则是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基本的运作方式。
作者
王朝元
机构地区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北方论丛》
2004年第3期51-53,共3页
The Northern Forum
关键词
观物取象
艺术创造
境界
分类号
I04 [文学—文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48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10
参考文献
4
1
刘勰.文心雕龙·种思[A].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
钟嵘.诗品序[A].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A].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
王国维.人间词话[A].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共引文献
9
1
夏宗霞.
妙笔点染 花团锦簇——《红楼梦》自然环境描写探析[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8):86-89.
被引量:1
2
陈世杰.
诗味的本质特征及辨味批评的审美目的[J]
.许昌学院学报,2007,26(6):68-71.
3
张利群.
论刘勰“意象”的动态创造与三重意义建构[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6):47-52.
被引量:1
4
李梅,黎超辉.
“物感”理论的成因及发展[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27(11):26-28.
5
梅启波.
多重维度下文本概念的重构[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6(5):111-114.
被引量:1
6
潘光繁.
穿行在诗歌里的千古意象——论明月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美学特征[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3):62-63.
被引量:1
7
郝文勉.
提出醉书[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5):79-83.
8
舒曼.
茶味与禅意,语默此皆清——论唐代文人禅茶诗化的高远意境[J]
.农业考古,2016,0(2):124-138.
被引量:6
9
王哲平.
中国古典美学“道”范畴论纲[J]
.江西社会科学,2002,22(3):5-10.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48
1
刘晗.
物象意境[J]
.美与时代(美学)(下),2007(6):27-29.
被引量:1
2
闫承恂.
论山水诗画意境的“象之审美”[J]
.美与时代(美学)(下),2006(10):43-44.
被引量:1
3
王树人,喻柏林.
论“象”与“象思维”[J]
.中国社会科学,1998(4):38-48.
被引量:91
4
古风.
中古意境研究述评[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9(4):73-78.
被引量:2
5
王树人.
“易之象”论纲[J]
.开放时代,1998(2):21-27.
被引量:7
6
党圣元.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方法论管见[J]
.文艺研究,1996(2):4-11.
被引量:20
7
侯明.
论《易传》之“象”[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194-195.
被引量:2
8
李孝佺.
中西诗学意象范畴比较论[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21(2):67-74.
被引量:14
9
郭建华,张文艺.
论中西美学中的“象”[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23(4):29-32.
被引量:1
10
王树人.
中国象思维与西方概念思维之比较[J]
.学术研究,2004(10):5-15.
被引量:54
引证文献
6
1
邓心强.
近30年中国文论核心元范畴“象”研究述评[J]
.武陵学刊,2012,37(5):130-136.
被引量:2
2
李立新.
论象生[J]
.创意与设计,2014(1):4-7.
被引量:8
3
朱汉龙.
意大利后现代设计景观浅析[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0(3):191-196.
4
徐永双.
满族传统服饰图案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J]
.西部皮革,2023,45(18):143-145.
5
金雯.
象思维与新媒体艺术交互叙事的跨界融合研究——以《玄奘之路》AR绘本为例[J]
.美术文献,2023(10):139-141.
6
段勇,马金鑫.
“观物取象”思想对室内设计的启示[J]
.中国包装工业,2013,21(7X):42-42.
二级引证文献
10
1
刘卷,杨琴.
“象生”·简洁·符号——楚“方格云纹酒具盒”的造型解析与楚风意韵[J]
.中国文艺家,2019,0(11):271-272.
2
李奕萱.
中古文学理论范畴的形成与特点[J]
.当代青年(下半月),2015,0(7):61-61.
3
李立新.
从工艺史到设计学的追寻——我的学术自述[J]
.民族艺术,2017(5):5-10.
被引量:4
4
李轶南.
取益在广求:李立新设计学思想述评[J]
.民族艺术,2017(5):11-17.
5
邓心强,冯硕.
论“象”作为中国文论核心元范畴的内涵与外延[J]
.湖南社会科学,2019,0(5):164-172.
被引量:1
6
何皎月.
清代宜兴紫砂器中的“象生”研究[J]
.江苏陶瓷,2020,53(2):25-26.
7
万晴晴,刘卷.
象生·俗用·符号--海昏侯墓器具的凤鸟纹装饰语言[J]
.文化学刊,2020,0(3):248-250.
被引量:2
8
史佳竹.
宋元朝首饰的“象生”意趣对当代首饰的启发[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21(15):85-86.
被引量:1
9
李敏.
海昏侯国器物因子的文化解析与传承运用[J]
.东方收藏,2023(1):80-82.
被引量:1
10
李立新.
生与死——传统工艺的人类学研究[J]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3):84-88.
被引量:1
1
欧阳克俭.
论“意境”的源出及其演进[J]
.凯里学院学报,1995,19(1):38-43.
2
汤太祥.
试论《周易》中的文论思想[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3):97-101.
3
沈云霞.
万影皆因月 千声各为秋——李商隐的爱情生活对其爱情诗创作之影响[J]
.殷都学刊,2005,26(3):76-78.
被引量:3
4
陈浩兴.
浅谈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象”的命题[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4(10):86-87.
5
姜冬花.
“观物取象”在山水画创作中的运用[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3(21):120-121.
6
徐宏.
观物取象:艺术情怀的熔铸--兼论戏曲与其它传统艺术审美精神的共通性[J]
.戏曲艺术,2008,29(1):15-20.
被引量:1
7
方文竹.
生活变奏曲(七章)[J]
.散文诗世界,2005,0(1):9-11.
8
崔积宝.
《论语》情感论[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22(1):93-97.
9
唐立斌.
“观物取象”在山水画写生中的运用[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4(24):46-47.
10
朱志荣.
商代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9(1):74-77.
被引量:1
北方论丛
2004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