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庄子》知言观中的道
被引量:
1
The Way in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Language of Zhuangzi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为了解决道的知与不知和言与不言的矛盾,庄子提出“不知之知”的“真知”观和“不言之言”的“大言”论。他以道知和道言关系为中心,从认识论和语言哲学的角度回答了道的有无、隐显、道物关系等本体论问题,阐释了认识的起源、本质、界限、作用、真妄及语言表达等认识论问题,指出了知、言、道关系的人生实践意义,并最终把知与言解释为道的存在。
作者
陈清春
机构地区
山西大学哲学系
出处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4年第2期35-42,共8页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关键词
《庄子》
知言观
“道”
道家思想
真知思想
分类号
B223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32
同被引文献
1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3
1
.《世说新语》[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49页.
2
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9页、第25页、第28页.
3
陈引弛编.《陶鸿庆学术论著》[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
共引文献
32
1
李小光.
论道教神仙信仰的社会分层[J]
.宗教学研究,2002(3):19-23.
被引量:2
2
马良怀.
论魏晋士人立足于此岸的超越[J]
.哲学研究,2004(10):44-49.
被引量:1
3
徐清泉.
论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发展中的意义[J]
.文学评论,2000(4):125-133.
被引量:37
4
李晓波.
银浦流云学水声──从三首乐声诗读李贺[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41-44.
5
袁林.
中国古代史研究数字化文献资源与利用[J]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12):19-27.
被引量:11
6
赵惠霞.
中国古代诗画标准的相异与文人的两大文化情结[J]
.哲学研究,2005(10):113-117.
7
陈清春.
庄子“吾丧我”的现代诠释[J]
.中国哲学史,2005(4):55-62.
被引量:9
8
王永平.
魏晋任诞风气的先声——略论汉末逸民戴良之“诞节”及其与魏晋风度之关系[J]
.江苏社会科学,2006(2):197-202.
9
王江松.
论郭象的自性逍遥观[J]
.哲学研究,2006(5):55-60.
被引量:2
10
弓克.
“五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J]
.科学社会主义,2006(3):78-81.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12
1
赵馥洁.
朱熹“理”的价值内涵[J]
.中国哲学史,1997(4):48-53.
被引量:3
2
商戈令.
“道通为一”新解[J]
.哲学研究,2004(7):41-46.
被引量:19
3
陈长义.
庄子“道论”初探[J]
.中华文化论坛,2001(3):103-106.
被引量:2
4
孙熙国.
论老子对“道”的三重规定及其哲学启示[J]
.哲学研究,2001(10):35-42.
被引量:8
5
何石彬.
老子之“道”与“有”、“无”关系新探——兼论王弼本无论对老子道本论的改造[J]
.哲学研究,2005(7):39-44.
被引量:21
6
王葆珐.正始玄学[M].济南:齐鲁书社,1987:279.
7
郭杰.
一个哲学悖论的诗学消解——论老子“道”本体的无限性及其审美转向[J]
.文艺研究,2007(11):67-75.
被引量:3
8
刘文英.
老子道论的现代分疏与解读[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4-20.
被引量:11
9
陈赟.
道的理化与知行之辨——中国哲学从先秦到宋明的演变[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4(4):23-29.
被引量:12
10
郭树森,张吉良.
论老子的“有”、“无”和“道”[J]
.江西社会科学,2003,23(2):49-50.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曹智频,陶雪玉.
论老子“道”的历史发展[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2):56-59.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3
1
许春华.
价值本体视域中老子“自然”“无为”新论[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2):48-52.
2
何如意.
老子“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及其生态启示[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9(4):22-30.
被引量:28
3
姜新生,杨辉.
老子“无为之教”境界及达至路径论[J]
.大学教育科学,2021(4):113-119.
被引量:3
1
高凯征.
审美标准的隐显形态[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3(5):3-6.
2
《古兰经》节录[J]
.中国穆斯林,1991,0(5):3-3.
3
李成志.
谈修炼的有为和无为[J]
.武当,2010(1):44-45.
4
孟晓路,张卫红.
言语道断与道在言中——从道言关系看东西哲学的差异[J]
.浙江学刊,2000(4):32-37.
5
尚杰.
隐显之道——从道家看20世纪后期法国哲学[J]
.哲学研究,2001(3):35-40.
被引量:1
6
邓秀梅.
唐君毅论“气”之义理探析与衡定[J]
.宜宾学院学报,2015,15(3):8-17.
被引量:2
7
梁晓声.
论敬畏[J]
.新高考(高一语文),2014,0(7):17-19.
8
陈之斌.
道中之言与言中之道:庄子道言关系新探[J]
.哲学动态,2016(2):55-61.
被引量:6
9
高成,刘春梅.
从道言关系看老子“道”之四境[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6):100-104.
被引量:1
10
胡金旺.
唐君毅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差异及其启示[J]
.社会科学论坛,2017(2):75-83.
中国哲学史
2004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