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求索》
CSSCI
2004年第5期208-209,共2页
Seeker
同被引文献24
-
1王萍.大众传媒视野中的少数民族节日与生存——以彝族火把节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5,25(6):117-121. 被引量:15
-
2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2-104. 被引量:291
-
3臧宏.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现实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4(9):7-8. 被引量:16
-
4李春霞.彝民通过电视的仪式——对一个彝族村落“电视与生活”关系的民族志研究[J].思想战线,2005,31(5):52-57. 被引量:11
-
5李琳.政治观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基于“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状况调查”的思考[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5):119-122. 被引量:10
-
6李琳.论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互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43-44. 被引量:8
-
7李琳.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4):69-70. 被引量:37
-
8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
9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
10Robert E. Park . The Immigrant Press and its Control . Harper &Brother Publishers, 1922.
二级引证文献32
-
1王凤.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7):56-57. 被引量:3
-
2张越.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参花(下),2013,0(5):89-89.
-
3范红霞.社会认同与传媒使命[J].当代传播,2009(6):1-1. 被引量:1
-
4李薇菲,张莉.构建网络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9(12):7-9.
-
5李德才,李凡.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8):90-93. 被引量:45
-
6石曼婷.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研究综述[J].神州,2013(14):14-14.
-
7郑南,于钦明,李大为.中医药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3,4(11):133-133. 被引量:1
-
8罗正副,赵明政.虚拟认同的文化根基——基于布依族网网名的考察与诠释[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79-84.
-
9王丹.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5):241-243. 被引量:2
-
10刘立刚,程程,刘庆庆,高雅娟,周倜.媒介使用对国家认同建构的影响分析及对策——以云南地区为例[J].新闻论坛,2015,29(1):85-91. 被引量:4
-
1许飒爽,曹健.面向服务环境的服务个性化推荐算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17(11):2526-2531. 被引量:4
-
2声音[J].大武汉,2015,0(14):10-10.
-
3罗超.朗驰欣创以企业文化提升产品技术[J].中国公共安全,2007,0(12B):89-89.
-
4媒介资讯·动态信息[J].中国地市报人,2009(9):6-6.
-
5刘岩,刘建明,任莉莉.基于QoS的服务个性化选择路由[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6,37(4):882-886.
-
6郑慧,李冰,陈冬林,刘平峰.基于位置簇的移动生活服务个性化推荐技术[J].计算机应用,2015,35(4):1148-1153. 被引量:5
-
7周琦钰.搜索引擎的发展概况与趋势[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6(2):152-154. 被引量:4
-
8赵伟伟,董东,王昆,孙兆豪.一种基于CBR和多Agent的Web服务个性化组合[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2,29(1):145-148. 被引量:2
-
9杨向明.网络文化现状和发展趋势[J].情报资料工作,2002,23(5):39-41. 被引量:21
-
10刘三满.计算机信息网络对未来社会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1,11(3):97-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