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茶业通报》
2004年第2期80-81,共2页
Journal of Tea Business
参考文献6
1 杨昌煦,刘兴玉.中国槭树资源与观赏利用[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0(1):67-71. 被引量:55
2 徐廷志.槭树科的地理分布[J] .云南植物研究,1996,18(1):43-50. 被引量:92
3 王鸣凤,徐八骏,张梅林,余小和,卫春华.苦茶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林业科技开发,1999,13(6):22-23. 被引量:7
4 胡三桂,方国森.苦茶槭效益初探[J] .安徽林业科技,1998,24(4):34-35. 被引量:2
5 方国森.苦茶槭开发初探[J].黄山林业科技,1998,:41-41.
6 吴凡.“高茶”的制作工艺[J] .杭州食品科技,2001(3):36-36.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23
1 郑重.长江三峡库区种子植物的中国特有分布[J] .武汉植物学研究,1994,12(4):341-347. 被引量:19
2 吴征镒,云南植物研究,1991年,增4期,1页
3 徐廷志,云南植物志.5,1991年
4 徐廷志,西藏植物志.3,1986年
5 徐廷志,植物分类学报,1985年,23卷,1期,36页
6 徐廷志,云南植物研究,1983年,5卷,3期,281页
7 徐廷志,云南植物研究,1983年,5卷,4期,391页
8 徐廷志,植物分类学报,1983年,21卷,3期,337页
9 方文培,中国植物志.46,1981年
10 吴征镒,云南植物研究,1979年,1卷,1页
共引文献138
1 欧阳春霞.鸡爪槭在桂林地区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23):56-56. 被引量:2
2 曹武,杜海艳,徐卫华,杭平平,李冬林.三角枫的生物学特性及培育技术[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7,26(6):68-69. 被引量:11
3 姜卫兵,庄猛,徐岩.论我国彩叶树种产业的开发[J] .上海农业学报,2004,20(4):75-78. 被引量:51
4 郭治友.都匀市斗篷山野生槭属植物资源初探[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25(3):48-50. 被引量:8
5 郭冰,姜卫兵,翁忙玲.论槭属树种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9):49-52. 被引量:8
6 李小英,段安安.昆明地区元宝枫引种栽培试验初报[J] .西南林学院学报,2005,25(3):28-32. 被引量:4
7 徐廷志.槭属的一个系统[J] .云南植物研究,1996,18(3):277-292. 被引量:26
8 李小英,胡涌,段安安.红叶文化赏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20-23. 被引量:4
9 邓伦秀,潘德权.贵州野生槭树科植物资源及观赏特性研究[J] .中国林副特产,2006(4):84-88. 被引量:11
10 王海亮,李冬林,韩军旺,张莹,张凯.河南小秦岭自然保护区槭属植物的分布与区系分析[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25(4):47-50. 被引量:10
同被引文献12
1 王海燕,黄继轸,黄世霞.皋茶酚类活性物质分析[J] .茶业通报,2006,28(3):111-112. 被引量:2
2 王海燕,黄继轸.保健饮料皋茶氨基酸的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34(1):27-29. 被引量:5
3 孙静芸 崔承彬 陈英杰.茶条槭抗菌成分的研究.沈阳药学院学报,1981,:43-45.
4 安徽经济植物志编写组.安徽经济植物志[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5 Lu R L,Hu F L,Xia T. Activity-guided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radical scavenging components in Gao-Cha tea[J]. J Food Sei,2010,75(8) :239-243.
6 宋纯清,张宁,徐任生.茶条槭有效成分的研究-Ⅱ.茶茶槭乙素和丙素等九种成分的分离和鉴定[J].化学学报,1982,40(12):1142.
7 Seong S H, Seog C L, Yong W C.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crude extract and pure compounds of Acer ginnala Max[J]. Bull Korean Chem Soc,2004,25(3):389-391.
8 Hatano T,Hattori S,Ikeda Y. Gallotannins having a 1,5-anhydro D-glucitol core and some ellagitannins from Acer species [J].Chem Pharma Bull, 1990,38(7) : 1 902-1 905.
9 李海艳,詹亚光.茶条槭及其次生代谢产物没食子酸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2007,23(6):59-61. 被引量:8
10 王海燕,龙子江,袁艺,徐燕.皋茶急性毒性安全性评价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11,32(2):316-318. 被引量:4
1 吴凡.“高茶”的制作工艺[J] .杭州食品科技,2001(3):36-36. 被引量:1
2 李继武,郑秀文.不同产地苦茶槭嫩芽清除自由基活性比较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13,19(8):8-10.
3 王海燕,黄继轸.保健饮料皋茶氨基酸的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34(1):27-29. 被引量:5
4 王海燕,戴前颖,华再欣,姜孝珣.皋茶保健茶的研制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4):289-293. 被引量:2
5 王海燕,黄继轸.荧光法对皋茶浸提液及皋茶酚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J] .食品科技,2010,35(8):321-324.
6 王海燕,黄继轸,黄世霞.皋茶酚类活性物质分析[J] .茶业通报,2006,28(3):111-112. 被引量:2
7 万紫娟.过高茶树的修剪[J] .茶业通报,1989,11(4):15-16.
8 钱小丽.紫薯面工艺研究[J] .农产品加工,2013(2):28-29. 被引量:2
9 刘继林.鱼腥草,既是美食又是良药[J] .老年人,2012(5):55-55.
10 王海燕,龙子江,袁艺,徐燕.皋茶急性毒性安全性评价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11,32(2):316-318.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