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科技的世纪回顾与前瞻(下)
被引量:2
Retrospect of T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Its Foreground (Ⅲ)
出处
《世界农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2-44,共3页
World Agriculture
同被引文献8
1 田世英.我国茶叶产业基本情况及对策措施[J] .中国农业信息,2004,16(10):4-4. 被引量:8
2 潘根生,马晓俐,沈生荣.对茶叶标准化的磋商[J] .茶叶,2004,30(4):189-191. 被引量:9
3 斯里兰卡茶业:面向全球的发展战略,http://www.alltea.cn/ShowZx.asp?id=11344,2004-11-16.
4 Banse,M.Gorton,M.Hartel,J(1999).The Evolution of Competitiveness in Hungarian Agriculture:From ⅨTh European congress of Agriculture Economists(EAAE) in Warsaw,Poland,24Th-28Th,August.
5 陈佳贵,张金昌.实现利润优势——中美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比较[J] .国际贸易,2002(5):21-24. 被引量:51
6 陈卫平.农业国际竞争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 .上海经济研究,2002,14(6):18-22. 被引量:19
7 罗淑华,曾跃辉.国内外茶叶标准综述(下)[J] .茶叶通讯,2004,31(2):21-24. 被引量:3
8 徐小义.浙江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3):30-34. 被引量:12
二级引证文献36
1 周继荣,陈玉琼,杨仁海,倪德江.茶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73-176. 被引量:4
2 闫伟伟,徐秀英.浙江茶叶竞争力实证分析[J] .林业经济问题,2007,27(6):511-515. 被引量:20
3 曾玲,刘仲华.提高我国茶叶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策略探讨[J] .中国茶叶,2008,30(6):20-22. 被引量:12
4 管曦.中国茶叶出口变动的实证分析[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4):39-43. 被引量:6
5 江新凤,邵宛芳,何永铂.云南省茶叶竞争力实证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7):25-30. 被引量:21
6 王东生.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茶叶品牌发展策略——以陕西汉中茶产业为例[J] .林业经济问题,2009,29(4):354-358. 被引量:9
7 何国松,钟儒刚,李冰,王丽君.咸宁市茶产业竞争力变化及影响因子[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457-1459. 被引量:6
8 管曦.中国出口茶叶产品的比较优势探讨--基于不同类别和包装的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0(1):28-34. 被引量:27
9 闫振宇,陶建平,徐家鹏.1992-2009年中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分析——基于品种及包装细分的纵向研究[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25(12):75-81. 被引量:10
10 段莉莎,朱克西,饶志坚.试论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云南茶叶市场消费[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60-63. 被引量:1
1 汪莘野.茶叶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 .中国茶叶加工,1994(2):11-12.
2 陈宗懋,俞永明,程启坤.我国茶叶科技四十年[J] .中国茶叶,1989,11(4):2-4. 被引量:1
3 陈宗懋.茶叶科技的世纪回顾与前瞻(上)[J] .世界农业,2004(3):42-44. 被引量:4
4 徐永成.回眸五十年 迈向新世纪[J] .茶报,1999(4):5-7.
5 苏洪生.“科技兴茶”的决定力量在人[J] .贵州茶叶,2000,28(3):32-33.
6 陈永红,魏勇.湖南茶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 .知识经济,2009(9X):104-104.
7 广东茶叶科技发展前瞻[J] .广东茶叶,1999(4):10-12.
8 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杭州启动[J] .茶世界,2008,0(9):8-8.
9 李斌,陈娟,陈国本.加强茶叶标准化工作 跃上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台阶[J] .广东茶叶,1997(3):31-37.
10 覃士才,徐坤寿,邓士奎.五峰茶叶科技进步与发展——纪念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成立二十周年[J] .茶叶通讯,2004,31(4):1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