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暴力与正义:和平研究的核心概念
被引量:18
Peace,Violence,Justice:Core Concepts
出处
《学海》
CSSCI
2004年第3期16-26,共11页
Academia Bimestris
参考文献7
-
1英国.《卫报》,2001年6月16日.
-
2《冲突化解—从暴力到政治》[J].支持冲突化解委员会会刊,2000,(9).
-
3约翰·加藤.《混乱年代的和平与冲突研究.对未来和平研究的十点启示》[J].最初发表于国际和平研究杂志第1卷,1996,(1):24-24.
-
4J.阿诺德.《失去的宽恕艺术》, 罗伯茨布里奇.普罗出版社1988年版,第16页.
-
5《人类处境》,纽约:道布尔戴·安科出版社1959年版,第213页.
-
6《和解的含义》,载《缔造和平者》,乌特勒支.欧洲冲突防范中心1999年版,第37页.
-
7J.P.莱德里奇.《缔造和平》,美国和平研究所1997年版,第29页.
同被引文献133
-
1楚汉.对英国工业革命期间阶级斗争作用的再认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1(5):111-115. 被引量:2
-
2耿小曼.和平研究与和平政治学——探讨实现和平可能性的科学[J].政治学研究,1985(3):32-35. 被引量:2
-
3熊建华.试论和平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27(6):84-89. 被引量:2
-
4熊建华.国外和平学研究动向[J].国外社会科学,1990(2):75-77. 被引量:1
-
5任海涛,苏明星.论民事赔偿对量刑的影响[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8(2):24-29. 被引量:2
-
6童光政,龚维玲.论赎刑制度[J].社会科学家,1996,11(3):57-61. 被引量:15
-
7张明楷.结果与量刑——结果责任、双重评价、间接处罚之禁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9(6):18-28. 被引量:58
-
8约翰.加尔通,卢彦名.和谐致平之道——关于和平学的几点阐释[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42(2):31-35. 被引量:18
-
9陈晓律.从发展的角度理解和平学——兼评安德鲁·瑞格比的《暴力之后的正义与和解》[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42(2):36-43. 被引量:8
-
10卡罗尔.兰克,刘成.回顾与展望:美国和平学的起源和发展[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42(2):44-49. 被引量:7
引证文献18
-
1吴志成,李佳轩.全球和平赤字治理与中国的责任担当[J].国家安全研究,2022(1):137-164. 被引量:8
-
2左高山.论“暴力”的意涵[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3):277-283. 被引量:6
-
3姚洪越.创建中国特色的和平学——兼论中国和平大国形象的塑造[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29(2):256-260. 被引量:1
-
4胡传胜.迈向和解的政治[J].江苏社会科学,2006(6):71-75.
-
5司德坤.关于“和平”的理解[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73-76. 被引量:2
-
6伍慧玲.如何正确理解“群众路线”[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5-6.
-
7刘金源.《反结社法》与英国工业化时期的劳资关系[J].世界历史,2009(4):52-61. 被引量:3
-
8张勋宗,李华林.网络文化暴力特征、类型及实现路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5):174-178. 被引量:7
-
9刘成.和平研究引论[J].学海,2010(3):110-113. 被引量:5
-
10王井.网络文化的中西方解读差异及背景探究[J].媒体时代,2011(3):45-48.
二级引证文献52
-
1刘明,NIU Huizi.Legalization of the Right to Peace in the Contex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Human Beings[J].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2021,20(1):117-130.
-
2陈轩禹.修复性司法在校园欺凌治理中的优势及运用[J].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22(2):152-164.
-
3潘坤,冯慧敏.“禁核条约”时代核武器合法性与正当性证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3(S02):52-58. 被引量:4
-
4谢素军.香港知识精英的群体属性及政治行为研究[J].当代港澳研究,2019(2):182-198.
-
5吴志成,李佳轩.全球和平赤字治理与中国的责任担当[J].国家安全研究,2022(1):137-164. 被引量:8
-
6赵春丽.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的建构[J].探索,2010(1):97-101. 被引量:1
-
7张勋宗.从网络文化暴力看“80后”自律意识的培养[J].中华文化论坛,2010(2):9-14. 被引量:1
-
8谢红芳.母爱:儿童幸福的起点[J].电影评介,2010(14):49-50. 被引量:1
-
9龚晓辉.马来西亚海洋安全政策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3):37-50. 被引量:1
-
10李丹.略论网络文化内涵的演变与衍生[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8):79-82.
-
1姜芸.当代和平学理论研究评述[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22-24.
-
2阿伦·亨特,陈仲丹.什么是和平研究——学科发展史[J].学海,2004(3):12-16. 被引量:8
-
3陈仲丹.主持人语[J].学海,2004(3):11-12.
-
4卡洛尔·兰克,马约生.冲突化解的理论与实践[J].学海,2004(3):26-32. 被引量:9
-
5刘毅.世界和平学研究与中国崛起的创新意义——专访国际著名学者彼得·沃勒斯坦教授[J].领导文萃,2015,0(4):7-22.
-
6陈明胜,孙宏斌.全面深化改革与公平公正精神——基于和平学视角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解读[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4,11(3):17-23.
-
7刘延棠,王海京.缔造和平的手[J].瞭望,2004(10):31-35.
-
8周启朋.欧美及第三世界国家对当代和平与发展的研究[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1989,11(3):57-65.
-
9郝楠.和平学视角下的德以和解机制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3):95-97.
-
10司德坤.和平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2(5):28-31. 被引量:1
;